【標題】 桑寄生《中藥全書》 【名稱】 桑寄生 【拼音】 Sangjisheng 【英文】 Chinese Taxilus Herb 【日文】 ソウキセイ 【拉丁文】 Herba Taxilli 【異名】 桃樹寄生《圣惠方》,苦楝寄生《本草求原》,廣寄生《中藥志》,相思樹寄生、槐花寄生《廣西藥用植物名錄》,梧州寄生茶《實用中草藥彩色圖集》,寄生茶(廣西),松樹寄生(海南)。 【性味歸經】 味苦、甘,性平。歸肝、腎經。 【功效】 祛風濕,益肝腎,強筋骨,安胎。 【藥用】 本品為桑寄生科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 (DC.) Danser的帶葉莖枝。 【應用】 1.用于風濕痹痛,腰膝酸痛等。本品既能祛風濕,又能養血益肝腎,強筋骨。故可用治營血虧虛、肝腎不足之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無力等證。對肝腎不足之痹痛尤為適宜。常與獨活、秦艽、桂枝及杜仲、當歸等藥同用,如獨活寄生湯。 2.用于胎漏下血、胎動不安。本品補肝腎、養血,故有固沖任、安胎之效。多與阿膠、川續斷、菟絲子等配用,如壽胎丸。 【貯藏】 貯干燥容器內,酒桑寄生密閉,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用法用量】 煎服,9~15g。 【形態】 灌木,高0.5~1m。嫩枝、葉密被銹色星狀毛,有時具疏生疊生星狀毛,后變無毛;小枝灰褐色,具細小皮孔。葉對生或近對生,葉柄長8~10mm;葉片厚紙質,卵形至長卵形,長2.5~6cm,寬1.5~4cm,先端圓鈍,基部楔形或闊楔形;側脈3~4對,略明顯。傘形花 序,1~2個腋生或生于小枝己落葉腋部,具花1~4朵,通常2朵,花序和花被星狀毛,總花梗長2~4mm;花梗長6~7mm;苞片鱗片狀; 花褐色,花托橢圓狀或卵球形;副萼環狀;花冠花蕾時管狀,長2.5~2.7cm,稍彎,下半部膨脹,頂端卵球形,裂片4,匙形,反折;花 絲比花藥短2/3,藥室具橫膈;花盤環狀;花柱線形,柱頭頭狀。漿果橢圓狀或近球形,果皮密生小瘤體,被疏毛,成熟果淺黃色。長 達1cm,果皮變平滑。花果期4月至翌年1月。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寄生于桑科、山茶科、殼斗科等20科50余種植物上。 【產地】 主產于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江西等地亦產。以廣東、廣西產量最大。 【品種考證】 桑寄生入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名“桑上寄生”,列入上品。《名醫別錄》云:“一名蔦,生弘農川谷桑樹上,三月三日采莖葉,陰干。”《新修本草》載:“此多生槲、櫸、柳、水楊、楓等樹上,子黃,大如小棗子。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 豆;葉無陰陽,如細柳葉而厚;晚莖粗短。江南人相承用為續斷,殊不相關。且寄生實九月始熟而黃。”《蜀本草》云:“按諸樹多有 寄生,莖葉并相似。”又云:“葉如橘而厚軟,莖如槐而肥脆,今處處有。方家惟須桑上者,然非自采即難以別,可斷莖而視之,以色 深黃者為驗。《圖經本草》葉似龍膽而厚闊,莖短似雞腳,作樹形。三月、四月花,黃赤色,六月、七月結子黃綠色,如小豆,以汁稠 粘者良也。”綜上所述,古代所用的桑寄生,系來源于桑寄生科不同屬的數種植物,除現作桑寄生入藥的鈍果寄生屬(Taxi11us)、梨果 寄生屬(Scurrula)外,尚包括槲寄生屬(Viscum)植物。上述葉如橘而厚軟,莖如槐而肥脆者,與桑寄生相似;葉似龍膽而厚闊,莖短 似雞腳,作樹形者與槲寄生相似。 【商品規格】 均為統貨。以枝細、質嫩、紅褐色,葉未脫落者為佳。 【顯微特征】 莖橫切面:木栓層約為10列木栓細胞,常含棕色物質,有時可見皮孔。皮層細胞切向延長;散有石細胞群,石細胞類方形、長方形,壁三面增厚,一面較薄,內含草酸鈣方晶;皮層內方及中柱鞘部位有纖維束環列。韌皮部甚窄。形成層不甚明顯。木質部占莖的大部 分,導管多單個或2~3個成群散在,周圍均為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木射線寬1~4列細胞,有的形成石細胞,內含方晶。髓部細胞壁稍 厚,有明顯的紋孔;石細胞成群散在,亦含方晶。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粉末:淡黃色。①石細胞類方形、類長方形,類三角形或貝殼形,直徑14~78μm,大多壁三面增厚,胞腔偏靠一邊,內含草酸鈣方晶 或黃棕色、紅棕色塊,有的方晶包埋于棕色塊中。②草酸鈣方晶方形、長方形、短柱形或多面體,直徑3~30μm,長至38μm。③草酸 鈣簇晶散在或存在于薄壁細胞(葉)中,直徑8~25μm。④疊生星狀毛淡黃色或黃色,完整者3~5疊生,每疊3~4出分枝,分枝多彎 曲,壁稍厚。⑤葉斷面觀表皮細胞黃棕色;葉肉細胞黃棕色,有的含草酸鈣方晶、簇晶或簇晶與方晶的合生體。⑥柱鞘纖維直徑14~ 35μm,壁極厚,初生璧碎離,表面常有縱向裂紋。⑦木纖維直徑10~27μm,壁厚3~7μm,孔溝稀疏。⑧具緣紋孔導管直徑25~ 50μm,具緣紋孔多角形,排列緊密,有的具網狀三生增厚。另有網紋、梯紋及網狀螺紋導管。此外,有木薄壁細胞、髓部細胞、木栓 細胞、淀粉粒等。 【化學成分】 本品含廣寄生甙即萹蓄甙(avicularin),為槲皮素-3-阿拉伯糖甙,亦含槲皮素。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粗粉2g,加乙醇20ml,回流提取15min,放冷,濾過。取濾液2ml,加少許鎂粉,再加鹽酸數滴,顯紅色。(檢查黃酮) (2)取(1)項下濾液:滴在濾紙上,熱風吹干,滴加2%三氯化鋁試液,吹干,顯黃色,置紫外燈(365nm)下,顯黃綠色熒光。(檢查黃酮)。 【藥理作用】 1.降壓、利尿、擴張血管:麻醉狗、貓以桑寄生煎劑0.4~0.5g/kg灌胃,或0.1~0.25g/kg靜脈注射,均有降壓和利尿作用。對膽固醇性動脈硬化的離體兔耳血管有擴張作用。 2.抗驚厥:桑寄生煎劑對由于咖啡因引起的小鼠運動興奮有鎮靜作用。能延遲戊四氮驚厥引起的小鼠死亡。 3.抗病毒:10%煎劑或浸劑對脊髓灰質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4.抗血栓:桑寄生煎劑0.1g/ml及經乙醚萃取后的水相0.13g/ml,對兔血體外試驗,均有明顯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5.毒性:桑寄生煎劑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11.24g/kg。 【采收加工】 以早春或冬季采收質量較好,將桑寄生割下,除去大技梗,曬干或趁鮮切片曬干。 【炮制】 1、鮮貨除去雜質,洗凈,切成1cm短段,篩去灰屑;干貨除去雜質,用清水洗潤,瀝干使軟,切成1cm頂頭片,干燥,篩去灰屑。 2.酒桑寄生 取凈桑寄生片或段,用酒噴灑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深黃色。每桑寄生100kg,用酒l0kg。 【性狀】 莖枝圓柱狀,直徑3~15mm;表面灰色至紫棕色,具有分枝、枝痕或葉痕,有眾多細小皮孔,小枝有棕紅色細毛;質堅硬,易折斷,折斷面木部呈裂片狀。有時帶葉,葉多卷縮,完整者卵圓形,全緣,棕色,革質,幼葉亦被棕紅色細毛。氣微,味澀。飲片為橫切或斜 切薄片,切斷面皮部薄,紫棕色,易與木部分離。木部棕色,射線色淺,并可見年輪。髓暗棕色。飲片性狀:桑寄生為橢圓形的厚片或粗細大小不一的段。莖被切面本部淺紅棕色,皮部紅棕色,外皮紅褐色或灰褐色,具細縱紋,并 有多數細小凸起的棕色皮孔。嫩枝有的可見棕褐色茸毛。質堅細,斷面不整齊。葉多卷曲,具短柄,葉片黃褐色,有的有茸毛,單質。氣微,味澀。酒桑寄生形如桑寄生,深黃色。 【食療】 1.桑寄生煲雞蛋 2.壽胎丸 3.寄生散 【附方】 1.治腰背痛,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所得 (《千金要方》獨活寄生湯) 2.治小兒背強,難以俯仰 桑上寄生二兩,白術、當歸各三兩,鱉甲一斤。用滾湯泡洗凈,用水一斗,入砂鍋內,慢火熬如飴,加煉蜜二兩,收之。每日不拘時用,米湯調服數茶匙。(《本草匯言》引《嵇氏方》) 3.治毒痢膿血,六脈微小,并無寒熱 桑寄生二兩,防風、大芎二錢半,炙甘草三錢。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八分,和滓服。 4.治下血止后,覺丹田元氣虛乏,腰膝沉重少力桑寄生為末,每服一錢,非時白湯點服。(3~4方出自《楊氏護命方》) 5.治產后乳汁不下 (《普濟方》寄生湯) 6.治妊娠胎動不安,心腹刺痛 桑寄生一兩半,艾葉半兩(微炒),阿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上藥銼,以水一大盞半,煎至二盞,去滓。食前分溫三服。(《圣惠方》) 7.治妊娠遍身虛腫 (《圣濟總錄》寄生飲) 8.治滑胎 (《衷中參西錄》壽胎丸) 【臨床研究】 1.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用桑寄生沖劑(每包相當于生藥39g),開水沖服,每次0.5~1包,每日2次。療程最短者4周,最長5個月,平均6周。共治療54例,對心絞痛的有效率為76%,其中顯效率為24%,以重度心絞痛及氣滯血瘀偏陰虛者效果較好,這可能與其有養陰通絡 作用有關。47例心電圖檢查結果:顯效12例,好轉9例,無效25例,加重1例[1,2)。 2.治療心律失常 用桑寄生注射液(每2ml含生藥4g)肌內注射,每次2~4ml,每日2次,或靜脈注射12ml,或靜脈滴注18ml,每日1次,14日為1療程。治療37例,對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療效較佳,有效率分別為55.5%和76.9%。對陣發性房顫亦有一定療效,有效率為75% [3)。 3.治療高血壓 用桑寄生60g,決明子50g,煎水至150ml,早晚各服75ml,每日1劑,30日為1療程。治療期間不用西藥,忌食動物脂肪、豬內臟、豬頭、豬腳,多食蔬菜,每日步行萬步。共治療原發性高血壓65例,其中I甲3例,I乙16例,Ⅱ期38例,Ⅲ期8例,合并高血脂52 例,冠心病5例。結果顯效[舒張壓下降1.33kPa(10mmHg)以上,并達到正常范圍,或舒張壓雖未下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66kPa (20mmHg)以上)48例,有效[舒張壓下降不及1.33kPa(10mmHg),但已達到正常范圍,或舒張壓較治療前下降1.33~2.53kPa(10~ 19mmHg),但未達到正常范圍,或收縮壓較治療前下降3.99kPa(30mmHg)以上者)13例,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4例。總有效率93. 8%。其中合并有冠心病者5例,癥狀全部獲得好轉。合并有高血脂者,按標準檢查27例,其有效率分別達80%左右[4)。 【參考文獻】 [1)上海淮海制藥廠,等.新醫藥雜志,1974,(3):16 [2)上海第二醫學院,等.中華內科雜志,1976,(1):39 [3)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中醫藥研究參考,1978,(3):52 [4)李愛蘭.江西中醫藥,1989,(3):33 【藥論】 1.論桑寄生補肝腎,養血安胎 ①繆希雍:“桑寄生感桑之精氣而生,其味苦甘,其氣平和,不寒不熱,固應無毒。詳其主治,一本于桑抽其精英,故功用比桑尤勝。腰痛及小兒背強,皆血不足之候。癰腫多由于營氣熱,肌膚不充,由于血虛。齒者骨之余也,發者血之 余也。益血則發華,腎氣足則齒堅而須眉長。血盛則胎自安,女子崩中及內傷不足,皆血虛內熱之故,產后余疾,皆由血分,乳汁不 下,亦由血虛。金瘡則全傷于血,上來種種疾病:莫不悉由血虛有熱所發,此藥性能益血,故并主之也。”(《本草經助》②張隱 庵:“寄生感桑氣而寄生枝節間,生長無時不假土力,奪天地造化之神功。主治腰痛者,腰乃腎之外候,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寄 生得桑精之氣,虛系而生,故治腰痛。”“蓋肌膚者皮肉之余,齒者骨之余,發與須眉者血之余,胎者身之余。此余氣寄生之物,而治 余氣之病,同類相感如此。”(《本草崇原》)③趙其光:“能活血,益血脈于空虛之地,以治余氣之病,以余氣治余氣同類相感也。主 腰痛,小兒背強,癰腫,皆血脈不通行也。充肌膚,精氣外達于皮之余,堅發齒,長須眉,精氣內充則骨之余、血之余皆受蔭之。安胎 子寄母氣而生,亦身之余,故為安胎圣藥。”(《本草求原》)④黃宮繡:“桑寄生號為補腎補血要劑,緣腎主骨,發主血,苦入腎,腎 得補則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甘補血,血得補則發受其灌蔭而不枯脫落矣。故凡內而腰痛,筋骨篤疾,胎墮;外而金瘡,肌膚 風濕,何一不藉此以為主治乎。”(《本草求真》)⑤周志林:“此物祛邪之力有余,補養之功不足,所云補虛羸、益血脈者,亦邪除則 正受益耳。”(《本草用法研究》) 2.論桑寄生祛風濕,利關節 ①許豫和:“草木生乎土,皆以土為母,寄生于桑,則以桑為母矣。桑乃箕生之精,故能治凡寄生得桑之全力,功倍于桑枝,能利關節,堅筋骨,關節利則風去,風去則血脈通,而筋骨堅矣。”(《怡堂散記·藥性解》)②倪朱謨:“此藥寄生 桑上,故專主形骸寄生之胞胎,寄生之癰腫,寄生之齒牙、須發,能安之,消之,堅之,長之,其功獨著。若治腰痛、背強,治臂膝上 下筋骨流痛者,以形類薜蘿纏絆桑木,相似筋脈之循行連絡,以類相應,故痛可止,強可柔,筋骨上下屈伸不利者,可療之也。”(《本 草匯言》)③張石頑:“寄生得桑之余氣而生,性專祛風逐濕,通調血脈,故《本經》取治婦人腰痛,小兒背強等病。血脈通調,而肌膚 眉須皆受其蔭,即有癰腫,亦得消散矣。古圣觸物取象,以其寓形榕木,與子受母氣無異,故為安胎圣藥。《別錄》言女子崩中,產后 余疾,亦是去風除濕,益血補陰之驗。”(《奉經逢原》) 【附注】 1.有些地區(如上海)以槲寄生作桑寄生用。 2.同屬植物四川寄生T.sutchuenensis (Lecomte) Danser、毛葉寄生T.nigrans (Hance) Danser、銹毛鈍果寄生T.levinei(Merr.)H.S.Kiu、栗毛寄生T.balanseae (Lecomte) Danser及紅花寄生Scurrula parasitica L.等亦作桑寄生入藥。 【錄自】 《中藥全書》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