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松節《中藥學7版》
【名稱】
松節
【拼音】
Songjie
【出處】
《名醫別錄》
【概述】
為松科植物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馬尾松P.massoniana Lamb.赤松 P.densiflora Sieb et Zucc.等枝干的結節。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全年可采,曬干。切片,生用。
【性味歸經】
苦、辛,溫。歸肝、腎經。
【功效】
祛風濕,通絡止痛。
【應用】
1.風寒濕痹。本品辛散苦燥溫通,能祛風濕,通經絡而止痛,入肝腎而善祛筋骨間風濕,性偏溫燥,尤宜于寒濕偏盛之風濕痹證。治風濕痹痛,歷節風痛,可單用釀酒服,如松節酒(《圣惠方》),或與羌活、獨活、川芎等活血通絡藥同用。
2.跌打損傷。本品能通經絡止痛,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可與童便、醋同炒為末服,如松節散(《圣惠方》);亦常配伍乳香、沒藥、桃仁、紅花等活血止痛藥;若皮膚未破者,可酒浸擦患處。
【注意】
陰虛血燥者慎服。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外用,適量。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木質素,少量揮發油(松節油)和樹脂,尚含熊果酸,異海松酸等。
2.藥理作用:松節有一定的鎮痛、抗炎作用;提取的酸性多糖顯示抗腫瘤作用;提取的多糖類物質、熱水提取物、酸性提取物都具有免疫活性。
3.臨床研究: 取油松的松頭、松節、松針各250g,當歸60g,制成注射液,每日肌內注射2次,每次3ml,或穴位注射,每日2次,每次1ml,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等204例,治愈33例,顯效92例,有效66例(中藥志,1960:203)。
【參考文獻】
1.《名醫別錄》:“主百節久風,風虛,腳痹疼痛。”
2.《本草綱目》:“松節,松之骨也。質堅氣勁,久亦不朽,故筋骨間風濕諸病宜之。”
3.《本草匯言》:“松節,氣溫性燥,如足膝筋骨有風有濕,作痛作酸,痿弱無力
者,用之立痊。倘陰虛髓乏,血燥有火者,宜斟酌用之。”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