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
烏梢蛇《中國藥典》
【名稱】
烏梢蛇
【拼音】
Wushaoshe
【英文】
ZAOCYS
【概述】
本品為游蛇科動(dòng)物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 的干燥體。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蛇腹或先剝?nèi)ド咂ち纛^尾,除去內(nèi)臟,盤成圓盤狀,干燥。
【性味歸經(jīng)】
甘,平。歸肝經(jīng)。
【應(yīng)用】
祛風(fēng),通絡(luò),止痙。用于風(fēng)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fēng)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fēng),麻風(fēng)疥癬,瘰疬惡瘡。
【貯藏】
置干燥處,防霉,防蛀。
【用法用量】
9 ~12g 。
【炮制】
烏梢蛇 去頭及鱗片,切寸段。
烏梢蛇肉 去頭及鱗片后,用黃酒悶透,除去皮骨,干燥。
酒烏梢蛇 取凈烏梢蛇段,照酒炙法(附錄Ⅱ D)炒干。
每100kg烏梢蛇 ,用黃灑20kg。
【性狀】
本品呈圓盤狀,盤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綠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鱗行數(shù)成雙,背中央2~4行鱗片強(qiáng)烈起棱,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線。頭盤在中間,扁 圓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澤。上唇鱗8枚,第4、5枚入眶,頰鱗1枚,眼前下鱗1 枚, 較小,眼后鱗2 枚。脊部高聳成屋脊?fàn)睢8共科书_邊緣向內(nèi)卷曲,脊肌肉厚,黃白色或 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尾部漸細(xì)而長。尾下鱗雙行。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鱗, 中段較光滑。氣腥,味淡。
【圖片】
烏梢蛇
藥材烏梢蛇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