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榧子《青陽客棧》 【名稱】 榧子 【英文】 Grand Torreya Seed 【拉丁文】 Semen Torreyae 【異名】 彼子(《本經》),榧實(《別錄》),羆子(陶弘景),(木皮)子(《新修本草》),玉山果(《東坡詩集》),赤果、玉榧(《日用本草》),香榧(《現代實用中藥》),野杉子(南藥《中草藥學》)。原植物榧(《別錄》)又名:棑(《爾雅》),野杉《綱目》,鈍葉榧樹、小果榧樹(《中國樹木分類學》),凹葉榧(《中國裸子植物志》),蘇榧(安徽黃山),香榧、木榧。 【性味歸經】 味甘、澀,性平。歸大腸、胃、肺經。 【功效】 殺蟲,消積,潤燥。 【藥用】 為紅豆杉科植物榧 Torreya grandis Fort. et Lindl. [Torreya grandis Fort. var. dielsii Hu] 的種子。 【應用】 用于絳蟲、鉤蟲、蛔蟲、姜片蟲等腸道寄生蟲病。榧子藥性緩和,殺蟲而不傷脾胃,又能潤腸,利于蟲體排出,故為比較有效而安全的驅蟲藥。治寸白蟲,一般多與其他驅蟲藥同用以提高療效,如《晉濟方》以之配檳榔、蕪荑。若治鉤蟲,宜配百部、雄黃、大蒜等。治絳蟲,可配扁蓄、檳榔。現代亦用其配血余炭,煉蜜為丸服,治療絲蟲病,對殺滅微絲蚴有一定作用。 用于肺燥咳嗽。榧子味甘質潤,能潤肺燥以止咳。輕者,單用炒食即可;重者,需與沙參、麥冬、阿膠等養陰潤肺止咳藥同用以增強藥力。 用于腸燥便秘。可單味食用,或以榧子與潤腸通便的火麻仁、郁李仁、當歸配伍同用。 【注意】 脾虛泄瀉及腸滑大便不實者慎服。 【用法用量】 15.00 - 50.00 g 【形態】 常綠喬木,高達25m,胸徑55cm。樹皮淡灰黃色、深灰色或灰褐色,不規則縱裂。小枝近對生或輪生,一年生小枝綠色,二至三年生小枝黃綠色、淡褐黃色或暗綠黃色,稀淡褐色。葉條形,通常直,長1.1~2.5cm,寬2.5~4cm,先端凸尖或具刺狀短尖頭,基部圓,上面光綠色,中脈不明顯,有2條稍明顯的縱樹,下面淡綠色,氣孔帶與中脈帶近多寬,綠色邊帶與氣孔帶等寬或稍寬。雌雄異株,雄球花單生葉腋,雌球花成對生于葉腋,基部各有2對交叉對生的苞片及外側的一小苞片,胚珠直立,單生于假種皮上。種子橢圓形、卵圓形、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2~4.5cm,徑1.5~2.5cm,熟時假種皮淡紫褐色,有白粉,先端有小凸尖頭,胚乳微皺。花期4月,種子翌年10月成熟。 生于溫暖濕潤的黃壤、紅壤及黃褐壤土,混生于森林中。分布于江蘇南部、浙江、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及大別山區、江西北部、西至湖南西南部及貴州松桃等地的海拔1400m以下的山地;浙江西天目山海拔1000m以下地帶有野生大樹。 【產地】 主產于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南等地亦產。銷全國,并出口。 【品種考證】 榧子,始載于《本經》下品,原作“彼子”,僅有功用、性味記載,無形態描述。《別錄》云:“有毒,生永昌山谷。”但又列“榧實”條,亦云生水昌。《本草經集注》在“彼子”條云:“方家從來無用此者,古今諸醫及藥家了不復以,又一名羆子,不知其形何類也。”說明陶弘景已不知“彼子”為何物。《新修本草》云:“此彼子當木傍作皮,(木皮)仍音披,木實也,誤入蟲部……葉似杉、木如柏,肌軟,子名榧子。”并在“榧實”條下云:“此物是蟲部中彼子也……其樹大連抱,高數仞,葉似杉,其木如柏作松理,肌細軟,堪為器用也。”認為“彼子”即“(木皮)子”,也就是“榧子”。根據音韻學知識和漢字發展規律,“榧子”乃“彼子”后世分化宇,《別錄》將兩者分列二條,可能是不了解“彼”與“榧”二字之間的關系,其所述二者的功效、產地基本一致。《綱目》亦同意此觀點,云:“榧實、(木皮)子治療相同,當為一物無疑。”并將“(木皮)子”附于“榧子”之中敘述。另,陳藏器《本草抬遺》在“榧華”條。云:“榧,樹似杉,子如檳榔,食之肥美,主痔殺蟲,春華,并與《本經》相會,《本經》蟲部云彼子……陶復于果部重出棑,此即是其華也。”指出“楫華”、“彼子”植物來源一致,其所述植物形態及種子功用,亦與“彼子”基本相同。且“棑”亦是“彼”的后世分化宇,與“榧”同。因此,各本草所言“彼子”、“(木皮)子”,“榧實”、“棑華”均來源于同一植物。后世本草對“榧實”的描述更為詳盡,如《本草衍義》云:“榧實大如橄欖,殼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粗黑衣,其仁黃白色,嚼久漸甘美。”《綱目》云:“榧生深山中,人呼為野杉……其木似桐而葉似杉,絕難長。木有牝牡,牡者華而牝者實。冬月開黃圓花,結實大小如棗,其核長如橄欖核,有尖者,不尖者,無棱而殼薄,黃白色……一樹不下數十斛。”根據諸家本草對榧的形態特征描述及參考《植物名實圖考》之附圖,可以證實古代藥用榧子的正品即今之紅豆杉科植物榧的種子。 本品在歷史上一直存在著爭議,如《開寶本草》、《政類本草》等均將“彼子”、“榧實”作為兩物,可能是受陶弘景的影響,加之不了解“彼”與“榧”之間的文字演變關系所致。部分本草將“彼子”列入蟲部,可能是將其名訛寫作“羆子”之故。榧子乃無毒之品,《別錄》言其有毒,當是古人辨物不清,將有毒的三尖杉科植物的種子混入所致,《綱目》所云種子“不尖者”,實為三尖杉科植物種子的特征,因兩者形態近似,極易造成混淆。 【化學成分】 種子含脂肪油,中有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的甘油酯、甾醇。又含草酸、葡萄糖、多糖、揮發油、鞣質等。種子含脂肪油約42%,其中亞油酸70%,油酸20%,硬脂酸約10%;另含麩朊(gliadin)、甾醇、草酸、葡萄糖、多糖、揮發油和鞣質等。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