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 鶴虱《青陽客棧》 【名稱】 鶴虱 【英文】 Common Carpesium Fruit 【拉丁文】 Fructus Carpesii Abrotanoidis 【異名】 鵠虱(《唐本草》),鬼虱(《本草祟原》),北鶴虱(《中藥志》)。 【性味歸經(jīng)】 味苦、辛,性平,小毒。歸脾、胃、大腸經(jīng)。 【功效】 殺蟲消積。 【藥用】 為菊科植物天名精 Carpesium abrotanoides L. 的果實(shí)。 【應(yīng)用】 用于腸寄生蟲病及蟲積腹痛。鶴虱為驅(qū)蟲常用藥,蛔蟲、絳蟲、蟯蟲、鉤蟲等多種腸蟲病均可用之驅(qū)蟲,古方有單用鶴虱研末或制成蜜丸服以取效者,若與檳榔、蕪荑、使君子、苦楝皮等同用,其殺蟲效果較單用為強(qiáng);如蟲積腹痛拒按,便秘脈實(shí)者,加大黃、黑丑等以攻下蟲積;若蟲積腹痛時(shí)作,上下往來不定,四肢厥冷者,則配附子、干姜、木香、檳榔、大黃等以溫下蟲積,如《三因方》集效丸。與花椒、白礬、白鮮皮等煎湯熏洗、坐浴,可治蟯蟲肛癢、陰道滴蟲。小兒疳積,每與蘆薈、胡黃連、仙鶴草相配伍。此外,鶴虱與米同煎含漱,可治齲齒痛。 【注意】 孕婦慎服。 【用法用量】 5.00 - 10.00 g 【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密生短柔毛,下部近無毛。葉互生;下都葉片寬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0~15cm,寬5~8cm,先端尖或鈍,基部狹成具翅的葉柄,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鋸齒或全緣,上面有貼生短毛,下面有短柔毛和腺點(diǎn),上部葉片漸小,長圓形,無柄。頭狀花序多數(shù),沿莖枝腋生,有短梗或近無梗,直徑6~8mm,平立或梢下垂:總苞鐘狀球形;總苞片3層,外層極短,卵形,先端尖,有短柔毛,中層和內(nèi)層長圓形,先端圓鈍,無毛;花黃色,外圍的雌花花冠絲狀,3~5齒裂,中央的兩性花花冠筒狀,先端5齒裂。瘦果條形,具細(xì)縱條,先端有短喙,有腺點(diǎn),無冠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路旁或草坪上。廣布于我國各地。 【產(chǎn)地】 主產(chǎn)河南、山西、陜西、甘肅、貴州、湖北等地。銷內(nèi)蒙古、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品種考證】 鶴虱始載于唐代《新修本草》,云“出西戎。”《開寶本草》:“出波斯者為勝。”據(jù)考證其原植物為山道年花。由于五代戰(zhàn)亂,交通阻隔,此種鶴虱已不再輸入。宋代《本草圖經(jīng)》云:“鶴虱生西戎,今江淮衡湘皆有之。春生苗,葉皺似紫蘇,大而尖長,不光。莖高二尺許。七月生黃白花,似菊。八月結(jié)實(shí),子極尖細(xì),干則黃黑色。”從所述產(chǎn)地及原植物形態(tài),無論葉、花、果實(shí)和所附“滁州鶴虱”、“成州鶴虱””圖,都與現(xiàn)代的菊科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 相符。因此,宋代以后的鶴虱已是天名精的果實(shí)。正如《夢溪筆談》所說:“地菘,即天名精……鶴虱即其實(shí)也。”至清代鶴虱品種又有演變,除了上述天名精果實(shí)外,還以野胡蘿卜果實(shí)入藥,另見“南鶴虱”條。 【商品規(guī)格】 北鶴虱:又名天名精子、大鶴虱。為植物天名精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主產(chǎn)于華北各地。為本草書籍所載之正品。 南鶴虱:又名野胡蘿卜子、小鶴虱。為植物野胡蘿卜 Daucus carota L.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主產(chǎn)于安徽、江蘇、浙江、湖南、四川等地。 均以子粒飽滿、干燥、無雜質(zhì)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天名精果實(shí)中含有纈草酸、正己酸、油酸、右旋亞麻酸、卅一烷、豆甾醇和天名精內(nèi)酯(Carpesia-lactone)、天名精酮(Carab-rone)等內(nèi)酯化合物。野胡蘿卜果實(shí)含揮發(fā)油約2%,中含細(xì)辛醚(Asarone)、甜沒藥烯(Bisabolene)、巴豆酸(Tiglic acid)、細(xì)辛醛(Asarylaldehyde)。北高加索產(chǎn)Daucus carota 種子含揮發(fā)油約2%,中含?牛醇(Geraniol,多為乙酸酯)約30%,l-香檜烯(l-Sabinene) 20%,一種多氫?類二環(huán)倍半萜C15H24 7.7%,B-蒎烯(Nopinene)等。亦有謂?牛兒醇乙酸酯是野胡蘿卜種子揮發(fā)油中的主要成分,其中含量可達(dá)50%。不同產(chǎn)地野胡蘿卜果實(shí)揮發(fā)油的成分的變異很大,其中尚可以有芳樟醇(Linalool)、a-蒎烯(a-Pinene)、檸檬烯(Limonene)、佛手柑油烯(Bergamotene)、胡蘿卜烯(Daucene)、欖香脂素(Elemicin)、a-姜黃烯(a-Curcu-mene)、莰烯(Camphene)、a-松油烯(a-Terpinene)、松油烯-4-醇(Terpinen-4-ol)、a-松油醇(a-Terpineol)、龍腦乙酸酯(Bornyl acetate)、r-癸內(nèi)醋(r-Decanolactone)、B-芹子烯(B-Selinene)、a-古蕓烯(a-Gurjunene)、香豆精(Coumarin)、胡蘿卜醇(Daucol)、胡蘿卜次醇(Carotol)等。另有謂培植胡蘿卜果實(shí)含揮發(fā)油0.6~2.1%,中含胡蘿卜次醇 9~63%,?牛兒醇乙酸酯0~18%,環(huán)氧二氫齊墩果酸(Epoxydihydrocaryophyllin)2.5~ 20%。野胡蘿卜果實(shí)中尚含黃酮類、糖、季銨生物堿(可能是乙酰膽堿)、氨基酸、胡蘿卜苦甙(Daucusin)、甾醇和擴(kuò)張冠狀血管的成分。竊衣果實(shí)含揮發(fā)油1.4%。揮發(fā)油中主含畢澄茄烯(Cadinene)和竊衣烯(Torilene)。又含油約10%,其中脂肪酸有洋蕪萎子酸(Petroselinic acid)、油酸、亞油酸等。又謂含竊衣醇(Torilol)、竊衣醇酮(Torilolone)、種子含竊衣素(Torilin)。東北鶴虱種子含油量19.48%。 果實(shí)含揮發(fā)油,油中含天名精內(nèi)酯(carpesia lactone)及天名精酮(carabrone);尚含正已酸、豆甾醇、三十烷及三十一烷等。 【理化鑒別】 ①南鶴虱 為傘形科植物野胡蘿卜Daucus carota L.(參見“鶴虱風(fēng)”條)的果實(shí)。呈橢圓形,多它分裂成兩瓣,長約3~4毫米,寬1.5~ 2.5毫米,表面棕黃色或黃褐色,頂端有殘留花柱,基部圓形。偶有小果柄。果瓣背而隆起,有4條突起的縱棱線,其上密生一列黃白色鉤刺。接合面稍平坦,有3條縱脈紋,脈上有短柔毛。橫切而略呈半圓形,每一,棱線內(nèi)方有1個(gè)油管,接合而有2個(gè)油管。種仁類白色,有油性。具特殊香氣,味辛微苦。產(chǎn)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山西等地。 ②華南鶴虱 為傘形科植物竊衣Torilis japonica(Houtt.)DC的果實(shí)。呈橢圓形,藥材多為分果,長3~4毫米,寬1.5~2毫米,表面棕綠色、黃棕色,頂端殘留花柱,基部有小果柄,背面隆起,主棱稍突起,次棱及槽內(nèi)密生鉤刺;接合面凹陷成槽狀,中央有一條脈紋。橫切面呈半圓形,接合面處有2個(gè)油管,周邊有4個(gè)油管。種仁類白色。顯油性。具特殊香氣,味微辣而后苦。產(chǎn)湖南、廣東、四川、廣西等地。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