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檳榔《中國藥典》 【名稱】 檳榔 【拼音】 Binglang 【英文】 SEMEN ARECAE 【概述】 本品為棕櫚科植物檳榔 Areca catechu L. 的干燥成熟種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實,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干燥。 【性味歸經】 苦、辛,溫。歸胃、大腸經。 【應用】 殺蟲消積,降氣,行水,截瘧。用于絳蟲、蛔蟲、姜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里急后重,水腫腳氣,瘧疾。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用法用量】 3~9g ;驅絳蟲、姜片蟲30~60g 。 【理化鑒別】 (1) 本品橫切面:種皮組織分內、外層,外層為數列切向延長的扁平石細胞,內含紅棕色物,石細胞形狀、大小不一,常有細胞間隙;內層為數列薄壁細胞, 含棕紅色物,并散有少數維管束。外胚乳較狹窄,種皮內層與外胚乳常插入內胚乳中, 形成錯入組織;內胚乳細胞白色,多角形,壁厚,紋孔大,含油滴及糊粉粒。 (2) 取本品粉末8g,加濃氨試液4ml,加氯仿5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殘渣用氯仿10ml洗滌1次,合并氯仿液,置于分液漏斗中,加稀鹽酸5ml 及水20ml,振搖,分 取酸水層,用氯仿10ml洗滌1次,棄去氯仿液,加濃氨試液調節pH值約9,用氯仿振搖提取 2 次,每次10ml,合并氯仿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 檳榔對照藥材,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 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醋酸乙酯-濃氨試液(7.5:7.5:0.2)為展開劑,置氨蒸氣預飽和的展開缸內,展開,取出,熱風吹干,噴以稀碘化 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橘紅色斑點。 【含量測定】 取本品粗粉約8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加乙醚80ml,振搖后加氨試液4ml,振搖10分鐘,加無水硫酸鈉10g,振搖5 分鐘,靜置俟沉淀,分取乙醚液, 置分液漏斗中,殘渣用乙醚洗滌3 次,每次10ml,合并醚液,加滑石粉0.5g,振搖3 分 鐘,加水2.5ml,振搖3 分鐘,靜置,至上層醚液澄清時,分取醚液,水層用少量乙醚洗 滌,合并醚液,低溫蒸發至約20ml,移置分液漏斗中,精密加入硫酸滴定液(0.01mol/L) 20ml ,振搖提取,靜置俟分層,分取醚層,醚層用水振搖洗滌3 次,每次5ml,合并洗液 與酸液,濾過,濾器用水洗滌,合并洗液與酸液,加甲基紅指示液數滴,用氫氧化鈉滴定 液(0.02mol/L) 滴定。每1ml 硫酸滴定液(0.01mol/L) 相當于 3.104mg的檳榔堿(C8H13NO2)。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醚溶性生物堿以檳榔堿(C8H13NO2)計,不得少于0.30%。 【炮制】 檳榔 除去雜質,浸泡,潤透,切薄片,陰干。 炒檳榔 取檳榔片,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微黃色。 【性狀】 本品呈扁球形或圓錐形,高1.5~3.5cm,底部直徑1.5~3cm。表面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具稍凹下的網狀溝紋,底部中心有圓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 明顯疤 痕狀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可見棕色種皮與白色胚乳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氣 微,味澀、微苦。 【圖片】 檳榔《中國藥典》 藥材檳榔 藥材檳榔橫切面 藥材檳榔橫切面(上:外胚乳,下:內胚乳) 【錄自】 《中國藥典》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