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 苦楝皮《青陽客棧》 【名稱】 苦楝皮 【英文】 Chinaberry Bark and Root-bark 【拉丁文】 Cortex Meliae 【異名】 楝木皮、楝樹枝皮(《千金要方》),苦楝樹白皮、東行楝根白皮(《圣惠方》),楝皮(《斗門方》),楝根皮(《奇效良方》),楝根木皮(《綱目》),苦楝樹皮(《湖南藥物志》),苦楝根皮(《安徽中草藥》),雙白皮(《南京民間藥草》)。原植物楝又名:苦楝(《云南藥物植物名錄》),楝樹(《廣西藥用植物名錄》),翠書(山西、江蘇、浙江),紫花樹(山西、江蘇、浙江),森樹(山西、廣東、廣西),火槍樹、金斗木(廣東),相心樹、花紋木(廣西),楝棗樹、火棯樹、花心樹、苦楝樹、洋花森。 【性味歸經(jīng)】 味苦,性寒,有毒。歸脾、胃、肝經(jīng)。 【功效】 殺蟲,療癬。 【藥用】 為楝科植物楝 Melia azedarach L. 和川楝 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 的樹皮及根皮。 【應(yīng)用】 用于蛔蟲病,鉤蟲病,蟯蟲病,陰道滴蟲病。苦楝皮有殺蟲的功效,能驅(qū)殺多種腸道寄生蟲,其中以驅(qū)蛔效果最好。治蛔蟲病可單用煎服,或配伍蕪荑、使君子、檳榔等,以增強療效,如《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抵圣散。配檳榔既可驅(qū)蛔,又可用于鉤蟲病。治蟯蟲病、陰道滴蟲病,亦可丹用或配百部、苦參、鶴虱、蛇床子等,煎濃汁坐浴或灌腸。 用于頭癬,疥瘡。苦楝皮有燥濕解毒止癢功效,治上述之癥可研末,用醋或則油脂調(diào)涂患處。 【注意】 體弱及肝腎功能障礙、孕婦及脾胃虛寒者均慎服。亦不宜持續(xù)和過量服用。苦楝皮有一定的毒副反應(yīng),服藥中毒后可有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嚴(yán)重中毒,可出現(xiàn)內(nèi)臟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呼吸中樞麻痹,甚至休克、昏迷死亡。 【用法用量】 6.00 - 15.00 g 【形態(tài)】 1.楝 落葉喬木,高15~20m。樹皮暗褐色,縱裂,老枝紫色,有多數(shù)細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7厘米,寬2~3厘米,先端長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鈍尖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有星狀毛,稍后除葉脈上有白毛外,余均無毛。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淡紫色,長約1cm;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兩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針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長約7mm;子房上位。核果圓卵形或近球形,長1.5~2cm,淡黃色,4~5室;每室具1顆種子。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生于曠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廣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 2.川楝 參見“川楝子”條。 【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河南、貴州,山東、陜西、云南、甘肅亦產(chǎn)。銷全國。 【品種考證】 參見“川楝子”條。 【化學(xué)成分】 苦楝含有多種苦味的三萜類成分。在根皮、干皮中的主要苦味成分為苦楝素,即川楝素(Toosendanin)和另一尚未完全確定的微量成分(分子式暫定為C31H40O12,其結(jié)構(gòu)和性質(zhì)與川楝素極為相似)。還合有其他苦味成分:印楝波靈A(Nimbolin A)、印楝波靈B (Nimbolin B)、梣皮酮(Fraxinellone)、葛杜寧(Gedu-nin)、苦里酮(Kulinone)、苦內(nèi)酯(Kulactone)、苦洛內(nèi)酯(Kulolactone),以及苦楝子三醇(Meliantriol)等。在干皮中還有正卅烷(Triaconta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葡萄糖和其他微量成分。從日本產(chǎn)苦楝(M. Azedarach L. Var.japonica Mak.)的韌皮部中,曾得到一個具有與山道年(Santonin)類似殺蟲作用的化合物C9H8O4(m.154°),還分離出香莢蘭酸(Vanillic acid)和dl-兒茶精(dl-Catechin),前者能驅(qū)除蛔蟲與短膜殼絳蟲。又從苦楝變種(M. Azedarach Linn var.subtripinnata Miq.)的葉子,分離出二種黃酮體:蕓香甙(Rutin)和山柰酚-3-L-鼠李糖-D-葡萄糖甙(Kaemferol-3-L-rhamno-D-glucoside)。果實中的苦味成分有苦楝子酮(Melianone)、苦楝子醇(Melianol)。還有4,4,8-三甲基-3β,7α,23- 三羥基-膽甾-14,24-二烯-21-羧酸21,23-內(nèi)酯(4,4,8-Trimethyl-3β,7α,23- trihydroxy-chola-14,24-dien-21-oic acid-21,23-lactone)。從日本苦楝的果實和果皮中,除得到苦楝子酮外,還有楝酮乙酸酯(Sendanon acetate)和去乙酰杜楝質(zhì)(Deacetylturraeanthin)等。種子油含多種脂肪酸,其中不飽和酸約占85%,主成分為亞油酸(45~50%)、油酸(32~40%)。果實油含肉豆蔻酸、亞油酸、油酸、棕櫚酸、棕櫚油酸。(1)川楝含川素(toosendanin),根皮含量較高,干皮次之,枝皮較低;又干皮含量以冬季較高(0.30%-0.32%),春季次之(0.27%-0.29%),夏、秋季較低(分別為0.23%-0.25%及0.24%-0.27%)。另含楝樹堿(margosin)、山柰酚、樹脂、鞣質(zhì)、香豆素化合物。(2)楝含川楝素,根皮含量略高于干皮;枝皮、嫩皮含量高于干皮和老皮;并在4-8月含量較高。另含其他苦味成分苦楝萜酮內(nèi)酯(kulactone)、苦楝萜醇內(nèi)酯(kulolactone)、苦楝皮萜酮(kulinone)、苦楝萜酸甲酯(methyl kulonate)、苦楝子萜酮(melianone)、印楝賓(nimbin)及印楝醛(ohchinal)。此外,含蕓苔甾烯酮、豆甾烯酮、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甙等甾醇類化合物。 【藥理作用】 1 驅(qū)蟲作用 2 對呼吸中樞的影響 . 大劑量的川楝子引起大鼠呼吸衰竭。 3 對神經(jīng)肌肉傳遞功能的影響 川楝素對大鼠有不逆地阻退間接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縮,但不影響神經(jīng)的興奮傳導(dǎo),也不降低肌肉對直接刺激的反應(yīng)。 4 抗肉毒中毒 【采收加工】 全年或春、秋季采收,剝?nèi)「善せ蚋ぃツ嗌常瑫窀伞?br /> 【炮制】 《圣惠方》:“銼。”《博濟方》:“細切。”《斗門方》:“去其蒼者,焙干為末。”《衛(wèi)生寶鑒》:“去浮皮。”《醫(yī)學(xué)綱目》:“去皮。”《景岳全書》:“刮去皮土。”《外科全生集》:“去皮取白肉。”現(xiàn)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絲,干燥。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