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胡荽《青陽客棧》
【名稱】
胡荽
【拉丁文】
Herba Cowriandri Sativi
【異名】
香菜《韻略》,香荽《本草拾遺》,胡荽《外臺》,原荽《唐小說》,園荽《東軒筆錄》,芫荽、胡荽《日用本草》,莞荽《普濟方》,莛荽菜、莛葛草、滿天星《湖南藥物志》。
【性味歸經(jīng)】
味辛,性溫。歸肺、脾、肝經(jīng)。
【功效】
發(fā)表透疹,消食開胃,止痛解毒。
【藥用】
為傘形科植物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的帶根全草。
【應用】
用于風寒感冒,麻疹,痘疹透發(fā)不暢。胡荽辛香溫散,既善發(fā)表散寒,又善解毒透疹。治風寒感冒,常配荊芥、蔥白、生姜等同用,治麻疹、痘疹初起透發(fā)不暢,或因感受風寒,麻疹出而復隱,單用本品煎湯內(nèi)服、外洗均宜,也可配浮萍、蟬衣、薄荷等,以增強解毒透疹之力。
用于食積氣滯,脘腹脹痛或嘔惡。胡荽辛香行散,且兼降氣,故善理氣開胃而消食止痛止嘔。治上述食積氣滯諸證,輕者單用;重者常配陳皮、香附、焦三仙等,以增強藥效。兼嘔惡者,又常配半夏、生姜等。
此外,胡荽有升散止痛之功,可治頭痛,牙痛,脫肛等;又有解毒行散之能,可治丹毒、瘡腫、蛇傷等。
【注意】
疹出已透,或雖未透出而熱毒壅滯,非風寒外束者禁服。
【用法用量】
9.00 - 15.00 g
【形態(tài)】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無毛,有強烈香氣。根細長,有多數(shù)纖細的支根。莖直立,多分枝,有條紋。基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葉柄長2~8cm;羽片廣卵形或扇形半裂,長1~2cm,寬1~1.5m,邊緣有鈍鋸齒、缺刻或深裂;上部莖生葉三回至多回羽狀分裂,末回裂片狹線形,長5~15mm,寬0.5~1.5mm,先端鈍,全緣。傘形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花序梗長2~8cm,無總苞;傘輻3~8;小總苞片2~5,線形,全緣;小傘形花序有花3~10,花白色或帶淡紫色,萼齒通常大小不等,卵狀三角形或長卵形;花瓣倒卵形,長1~1.2mm,寬約1mm,先端有內(nèi)凹的小舌片;輻射瓣通常全緣,有3~5脈;花柱于果成熟時向外反曲,果實近球形,直徑約1.5mm。背面主棱及相鄰的次棱明顯,胚乳腹面內(nèi)凹,油管不明顯,或有1個位于次棱下方。花果期4~11月。
現(xiàn)我國各地多有栽培。原產(chǎn)地中海地區(qū)。
【產(chǎn)地】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自產(chǎn)自銷。
【品種考證】
胡荽入本草,始載于《食療本草》。《綱目》:“胡荽,處處種之。八月下種,晦日尤良。初生柔莖,圓葉,葉有花歧,根軟而白,冬春采之,香美可食,可以作葅,道家五葷之一。立夏后開細花成簇,如芹菜花,淡紫色。五月收子,子如大麻子,亦辛香。”以上所述,與傘形科植物芫荽一致。
【采收加工】
全年均采收,洗凈,曬干。
【炮制】
《小兒藥證直訣》:“細切。”《經(jīng)驗后方》:“治小兒疹豆欲令速出,宜用胡荽三二兩,切,以酒二大盞煎令沸。”《必效方》:“以根絞汁。”《醫(yī)宗金鑒》:“切碎。”現(xiàn)行,除去雜質(zhì),用清水洗凈,切中段,干燥。
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陰涼干燥處。
【附方】
1.治風寒感冒,頭痛耳塞 蘇葉6g,生姜6g,芫荽9g。水煎服。(《甘肅中草藥手冊》)
2.治小兒疹痘,欲令速出 胡荽二兩,細切。以酒兩大盞,煎令沸,沃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氣出,候冷去滓,微微從項以下,噴背膂及兩腳胸腹令遍,勿噴于面。(《圣惠方》胡荽酒)
3.治熱毒氣盛,生皰瘡如豌豆 胡荽一握(細切),生地黃三兩(細切)。上藥相和,搗絞取汁,空心頓服。(《圣惠方》
4.治孩子赤丹不止 胡荽汁敷之。(《兵部手集方》)
5.治咳血 胡荽、海藻等量洗凈泥沙,加適量油鹽煮3~4h,每日吃3次,每次l碗。(《湖南藥物志》)
6.治消化不良,腹脹 鮮芫荽全草30g。水煎服。
7.治虛寒胃痛 鮮芫荽15~24g。酒水煎服。(6~7方出自《福建中草藥》)
8.治胃寒脹痛 芫荽15g,胡椒15g,艾葉6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9.治妊娠惡阻 鮮芫荽1把,加蘇葉、藿香各3g,陳皮、砂仁各6g。煎沸后傾入大壺內(nèi),將壺口對準患者鼻孔,令其吸氣。(《中醫(yī)雜志》1964,(1):24)
10.治小腸積熱,小便不通 葵根一大握,胡荽二兩,滑石一兩(為末)。上二味,將二味細銼,以水二升,入滑石末,溫分三服。亦治血淋。(《圣濟總錄》葵根飲)
11.治浮腫 胡荽適量,放鯽魚腹中,用香油煎食。(《吉林中草藥》)
12.治肛門脫出 胡荽(切)一升,炒,以煙熏肛。(《子母秘錄》)
13.治肛門瘙癢 胡荽研末,加熟蛋黃,共搗爛,調(diào)麻油塞入肛門,連用3次。(《湖南藥物志》)
14.治中蠱毒 胡荽根搗汁半盞,不計時候服之,其蠱立下,和酒服之更妙。(《圣惠方》)
15.治眾蛇毒 合口椒、胡荽苗等分。搗敷之。(《千金要方》)
【藥論】
1,論胡荽辛溫香散,用當辨證 李時珍:“胡荽,辛溫香竄,內(nèi)通心脾,外達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氣,故疽瘡出不爽快者,能發(fā)之。諸瘡皆屬心火,營血內(nèi)攝于脾,心脾之氣得芳香則運行,得臭惡則蠻滯故爾。按楊士嬴《直指方》云,痘疹不快,宜用胡荽酒噴之,以辟惡氣。”“若兒虛弱及天氣陰寒,用此最妙;如兒壯實及春夏晴暖陽氣發(fā)越之時,加以酒曲助虐,以火益火,胃中熱熾,毒血聚蓄,則變成黑陷,不可不慎。”(《綱目》)
2,論胡荽補肝泄肺升散 汪茇:“芫荽,補肝,瀉肺,升散,無所不達,發(fā)表如原,但專行氣分。”(《醫(yī)林纂要?藥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