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治眼赤痛微腫,眥赤爛多 (《圣濟總錄》柴胡洗眼湯)
18.治耳聾不聞雷聲 (《醫林改錯》通氣散)
19.治腎虛牙齒龂腫,膈上熱 (《圣濟總錄》柴胡湯)
20.治舌本強,兩邊痛 (《圣濟總錄》柴胡散)
21.治大人小兒口瘡 柴胡、吳茱萸各等分。上為細末。每用一錢,好酒調敷腳心。(《普濟方》)
22.治口糜生瘡 (《圣濟總錄》柴胡湯)
【成藥】
1.復方柴胡注射液
2.熱痛寧注射液
3.和解散
4.逍遙丸
5.逍遙合劑
6.肝得生丸
【臨床研究】
1.用于退熱 ①用柴胡注射液 (每支2ml,含生藥8g)及柴胡糖漿臨床觀察197例發熱患者,其中感冒115例,扁桃體炎39例,大葉性肺炎16例,急性支氣管炎21例,急性咽炎6例。以北柴胡注射液治療110例,總有效率為54.54%。其劑量不同,療效有異,肌注2ml者,總有 效率為31.47%,4ml者為68.54%,6ml者為89.91%,2~4ml注射后 30~60分鐘退熱0.4~1℃,而有回升現象,6ml注射后有出汗,體 溫下降未見回升;柴胡糖漿口服20ml(相當生藥3g),每日3次,治87例,總有效率為78.15%,服后約90分鐘,體溫逐漸下降,3小時可達 正常。如不維持,4小時后又可逐漸上升[1)。②用柴胡注射液滴鼻,也有明顯的退熱作用。用法:使患者平臥,取頭后伸位,用注射器 抽取藥液,兩側鼻孔各滴1~3滴后,輕輕按摩鼻翼,再繼續滴完全量。用量:小兒0.3~0.5ml,成人0.5~0.8ml。用于60例發熱患 者,其中感染性疾病所致的發熱45例,普通感冒10例,其他發熱(如輸液反應等)5例。結果顯效48例,有效4例,無效8例,普通感冒均系 顯效[2)。
2.治療病毒性肝炎 柴胡注射液(每lml含生藥 2g)10~20ml加入50%葡萄糖液靜注或5%葡萄糖液 250~500ml靜滴,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病毒性肝炎120例,其中急性病例97例,有效率為98.4%;慢性病例23例,有效率為100%,對改善癥狀、回縮肝脾、恢復肝功 及乙肝抗原陰轉率均有較好作用[3)。
3.治療高脂血癥 用干柴胡和適量羅漢果調味,混合水煎2次,每次煎2小時以上,煎出液過濾澄清濃縮。口服,每次20ml(相當于干柴胡3g),每日3次,3周為1療程。治療86例,治療前甘油三酯為2.66± 1.09mmol/L(242.18±98.87mg%),膽固醇5.67± 1.04mmol /L(217.96±40.06mg%),治療后甘油三酯降為1.61±0.566mmol/L(145.96±51.42mg%),膽固醇5.90±0.87mmol/L(226.88 ±33.46mg%)。甘油三酯平均降低1.06±0.132mmol/L(96.24± 12.02mg%),下降率為39.7%[4)。
4.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用柴胡注射液(每m1相當于原生藥1g),每次2ml(10歲以下首劑3ml),每日2次,肌內注射。治療28例,治愈27例,其中24小時治愈7例,48小時治愈的15例,72小時治愈的5例。合并頷下淋巴結炎1例療效不顯。未發現副作用和其他不良反應[5)。
5.治療單皰病毒角膜炎 用柴胡注射液(每m1相當于原生藥1g)采取滴眼、球結膜下注射及肌內注射三種方法綜合治療。滴眼,柴胡注射液加生理鹽水配制成10%眼液,每次1~2滴,每小時1次。球結膜下注射,每次0.3~0.5ml,隔日1次。肌內注射,每次 2ml,每日1~2 次。病變程度重,癥狀嚴重者,合并使用10%阿托品溶液散瞳,每日1~2次。共治療21例,除3例外,其余18例,均獲得滿意效果[6)。
6.治療多形紅斑 用柴胡注射液(每2ml含原生藥4g)每次2ml肌內注射,每日2次。治療13例,結果全部治愈,其中5日治愈者5例,7日治愈者6例, 10日治愈者2例[7)。
7.眼色素膜炎 柴胡注射液2ml肌內注射,每日1次;柴胡注射液0.2ml球結膜下注射,隔日1次;10%柴胡注射液滴眼,每次1滴,每日6次。肌骨注射和球結膜下注射10次為一療程。治療眼前部或全色素膜炎21例23眼,結果痊愈23眼。
8.扁平疣 柴胡注射液(每1ml相當于生藥1g),肌內注射,每日1次。治療39例,結果痊愈35例,3例比原皮損縮小1/2,1例比原皮損縮小1/3,全部病例均有效。
9.鏈霉素中毒所致眩暈耳鳴 香附30g,柴胡30g,川芎15g。共研細末,裝入膠囊。飯后溫開水送服,每次2粒,每日3次。老人及小兒酌減。治療10例,結果有效率為100%。其中眩暈1例1周消失,3例2周消失;耳鳴3例1周消失,3例2周消失,1例3周消失。
【參考文獻】
[1)曹飛豫.貴州藥訊,1981,(1):33
[2)徐玲,等.瀘州醫學院學報,1983,(3):57
[3)平涼地區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資料選編(甘肅),1978,(1):32
[4)李宗其,等.中醫雜志,1988,(2):62
[5)徐臘金.新中醫,1986,(6):14
[6)吳德凡.中草藥通訊,1978,(12):29
[7)劉鵬飛.皮膚病防治研究通訊,1979,(2):110
【藥論】
1.從柴胡的性味歸經論功用 ①繆希雍:“(柴胡)為少陽經表藥,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除傷寒心下煩熱者,足少陽膽也。膽為清凈之府,無出無入,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其經在半表半里,故法從和解,小柴胡湯之屬是也。其性升 而散,屬陽,故能達表散邪也。邪結則心下煩熱,邪散則煩熱自解。陽氣下陷,則為飲食積聚,陽升則清氣上行,脾胃之氣行陽道,則 飲食積聚自消散矣。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臟間游氣者,少陽實熱之邪所生病也。柴胡苦平而微寒,能除熱散結而解表,故能愈以 上諸病。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攣者,柴胡為風藥,風能勝濕故也。”(《本草經疏》)②張景岳:“用此 (柴胡)者用其涼散,平肝 之熱。其性涼,故解寒熱往來,肌表潮熱,肝膽火炎,胸脅痛結,兼治瘡瘍,血室受熱;其性散,故主傷寒邪熱未解,溫瘧熱盛,少陽 頭痛,肝經郁證。總之,邪實者可用,真虛者當酌其宜,雖引清氣上升,然升中有散,中虛者不可散,虛熱者不可寒,豈容誤 哉?”(《本草正》)③賈所學:“柴胡,性輕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若多用二三錢,能祛散肌表。屬足少陽膽經藥,治寒熱往 來,療瘧疾,除潮熱。若少用三四分,能提升下陷,佐補中益氣湯,提元氣而左旋,升達參、芪以補中氣。凡三焦、膽熱,或偏頭風, 或耳內生瘡,或潮熱,膽痹,或兩脅刺痛,用柴胡清肝散以疏肝膽之氣,諸癥悉愈。凡肝脾血虛,骨蒸發熱,用逍遙散,以此同白芍抑 肝散火,恐柴胡性涼,制以酒拌,領入血分,以清抑郁之氣,而血虛之熱自退。若真臟虧損,易于外感,復受邪熱,或陰虛勞怯致身發 熱者,以此佐滋陰降火湯除熱甚效。所謂內熱用黃芩,外熱用柴胡,為和解要劑。”(《藥品化義》)④張錫純:“柴胡,味微苦,性 平。稟少陽生發之氣,為足少陽主藥,而兼治足厥陰。肝氣不舒暢者,此能舒之;膽火甚熾盛者,此能散之;至外感在少陽者,又能助 其轉輸以透膈升出之,故《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寒熱,寒熱者少陽外感之邪也。又謂其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誠以五行之理, 木能疏土,為柴胡善達少陽之木氣,則少陽之氣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結氣飲食積聚自消化也。”(《衷中參西錄》)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