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疏》:虻蟲,其用大略與 蟲相似,而此則苦勝,苦能泄結;性善嚙牛馬諸畜血,味應有咸,咸能走血。完素云:虻飲血而用以治血。故主積聚癥瘕,一切血結為病,如經所言也。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壅,閉塞咽喉,故主喉痹結塞也。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當湯、丸,大黃 蟲丸中咸入之,以其散臟腑宿血結積有神效也。凡毒藥之治病,如刑罰之治盜賊,不如是則不足以祛邪反正。《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正此謂也。 簡誤:傷寒發黃,脈沉結,少腹硬,如小便不利者,為無血證,非蓄血也,不宜用。瘀血未審的者,不宜用。女子月水不通,由于脾胃薄弱,肝血枯竭,而非血結閉塞者,不宜用。孕婦腹中有癥瘕積聚不宜用。凡病氣血虛甚,形質瘦損者忌之。 《本草蒙筌》:味苦,氣平、微寒。有毒。逐瘀血血閉,寒熱;能止兩目赤疼,眥傷淚出。通血脈九竅喉痹,破積血癥瘕痞堅。寒熱亦驅,瘀血更逐。 《本草衍義》:飛咂牛馬血,嘴如芒刺然,性頗貪食,腹滿猶咂不已。用逐瘀血,破血積堅痞,癥瘕而成寒熱者,遂其性,盡出其所留積而后快。蓋血中有眚,乃積乃留,眚去血行,流不盈矣。通利血脈者,概手足二十四經隧而言,十二焉從頭而走足,十二焉自足而走頭,風馬牛不相及者,而概咂焉。則凡經隧逆走頭而逆走足者,乃積乃留,各遂其性,乃行乃流矣。故血失所行,血失所留者,清陽不走上竅而留,濁陰不走下竅而積,而行焉,而流焉,何竅不通,何竅不利。 《本經逢原》:虻食血而治血,因其性而為用,肝經血分藥也。《本經》治癥瘕寒熱,是因癥瘕而發寒熱,與蜣螂治腹脹寒熱不殊。仲景抵當湯丸,水蛭、虻蟲,雖當并用,二物之純險懸殊。其治經閉,用四物加蜚虻作丸甚良,以破瘀而不傷血也。苦走血,血結不行者,以苦攻之。其性雖緩,亦能墮胎。 《本草崇原》:虻乃吮血之蟲,性又飛動,故主逐瘀血積血,通利血脈、九竅。《傷寒論》:太陽病,表不解,隨經瘀熱在里,抵當湯主之。內用虻蟲、水蛭、大黃、桃仁。近時兒醫治痘不起發,每加牛虻,此外未之用也。 《本草求真》:[批]破血墮胎。 虻蟲專入肝。微苦微咸,氣寒有毒。善嚙牛馬豬血,因其性以為用,故以之治一切血結諸病。故凡病血蓄而見身黃脈結,腹痛如狂,小便利,并堅瘕積塊瘧母,九竅閉塞者,服之自克有效。以苦泄結,咸走血故也。且色青入肝,服之宜入肝臟血分而散之矣。河間云:虻食血而治血,因其性而為用也。仲景合水蛭,用此以治太陽蓄血如狂,亦是此意。但性屬惡毒,以此治病,是猶刑罰之治盜賊,非得已也。 《得配本草》:苦,微寒。有毒。入足厥陰經血分。遍行經絡,能攻真氣運行不到之血。治兩目赤痛及眥傷淚出。 配丹皮,治撲墮瘀血。宿血在骨者,二味治之。 《本草分經》:苦,寒,有毒。攻血遍行經絡,色青入肝,極能墮胎。 【藥論】 縱論虻蟲破血結之功效 ①繆希雍:“蜚虻,其用大略與蟅蟲相似,而此則苦勝,苦能泄結,性善嚙牛、馬諸畜血,味應有咸,咸能走血。故主積聚癥瘕、一切血結為病,如《經》所言也。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雍,閉塞咽喉,故主喉痹結塞也。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當湯、丸,大黃蟅蟲丸中咸入之,以其散臟腑宿血結積有效也。”(《本草經疏》)③黃宮繡:“虻蟲,微苦微寒,治一切血結諸病。凡病血蓄而見身黃脈結,腹痛如狂,小便利,并堅瘕積塊、瘧母,九竅閉塞者,服之自克有效,以苦泄結,咸走血故也。仲景合水蛭,用此以治太陽蓄血如狂,亦是此意。”(《本草求真》)③王劍賓:“虻蟲,《本經》主逐瘀血破血,血積堅痞,均為血阻所致,故用以破血而通阻也。血脈不通則寒熱往來,九竅不利,故破血可以通血脈而利九竅。《別錄》主月水不通,此為血阻所致,故破血可以通經,設非血阻不可用也。血滯則氣阻而為積聚,故破血可以除積聚,胸腹五臟之積血,則氣不通暢,百病叢生矣。《別錄》用虻蟲以攻胸腹五臟之積血,以其能透達于各處也。喉痹結塞,血化為毒而腫脹也,故破血可以治喉痹而通結塞。成無己云,苦走血,血結不走者以苦攻之,其實苦并不能走血,凡血病之挾濕者,燥濕可以行血,虻蟲既有破血之效,而加以味苦,故能破一切濕阻積滯之血也。”(《國藥詮證》)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