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乳香《青陽客棧》 【名稱】 乳香 【英文】 Frankincense 【拉丁文】 Olibanum 【異名】 熏陸香(《別錄》),馬尾香、乳頭香(《海藥本草》),塌香(《夢溪筆談》),西香(《本草衍義》),馬思答吉(《飲膳正要》),天澤香、摩勒香、杜嚕香、多伽羅香、浴香(《綱目》)。 【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微溫。歸心、肝、脾經。 【功效】 活血行氣,通經止痛,消腫生肌。 【藥用】 為橄欖科植物乳香樹 Boswellia carterii Birdw(又稱卡氏乳香樹)、鮑達乳香樹 Boswellia bhaw-dajiana Birdw. 、野乳香樹B.neglecta M. Moore 等皮部滲出的油膠樹脂。 【應用】 用于胸腹、胃脘疼痛,風濕痹痛,痛經,躍打傷痛等證。乳香辛散溫通,內能宣通臟腑,外可透經達絡,既能活血化瘀,又可行氣散滯,止痛之功較著,故瘀阻氣滯之疼痛,皆可用之,臨床常與沒藥相須為用,其效益彰。治氣血阻滯胸腹或胃脘脹痛、刺痛,可配伍川楝子、木香等行氣止痛之品;以本品與沒藥加入活血祛瘀劑中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能加強活血止痛作用。風濕浸淫肌表、經絡所致的筋脈拘攣,關節痹痛,本品常與羌活、川烏、秦艽等藥合用,既能祛風散濕,又能活血伸筋,如《醫學心悟》蠋痹湯、《局方》小活絡丹。婦女痛經及產后血瘀小腹刺痛,常配沒藥、當歸、丹參以祛瘀通經止痛。治跌汀損傷,瘀血腫痛常配沒藥、血竭、自然銅之屬,既可內服,又可研末調敷,如《良方集腋》七厘散。 用于癰疽、瘡瘍諸證。乳香辛香走散,具活血消腫、生肌斂瘡作用。既可內服,亦可外用。用于癰瘡之證,常與沒藥、銀花、雄黃等清熱散結解毒之品同用,方如《外科全生集》醒消丸。若瘡瘍痛甚,亦可配沒藥、冰片等為細末,外搽患處,以活血定痛,方如《外科發揮》乳香定痛散。若發背腦疽等惡瘡毒盛攻心嘔吐,《圣濟總錄》托里湯,以本品配真綠豆內服,亦取其辛散之性能散血排膿,《外科摘要》海浮散以本品與沒藥相配研末外敷患處,有消腫止痛、去腐生肌之效。腸癰乃熱壅血瘀而成,本品與清熱涼血解毒之品如紅藤、地丁、連翹等同用,可起祛瘀清熱消癰作用。 【注意】 胃弱者慎服,孕婦及無瘀滯者禁服。 【用法用量】 3.00 - 10.00 g 【形態】 1.乳香樹 矮小灌木,高4~5m,稀達6m。樹干粗壯,樹皮光滑,淡棕黃色,紙狀,粗枝的樹皮鱗片狀,逐漸剝落。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長15~25cm;小葉15~21,基部者最小,向上漸大,長卵形,長達3.5cm,頂端者長達7.5cm,寬1.5cm,先端鈍,基部圓形、近心形或截形;邊緣有不規則的圓鋸齒或近全緣,兩面均被白毛,或上面無毛。花小,排列成稀疏的總狀花序;花萼杯狀,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花瓣5,淡黃色,卵形,長約為萼片的2倍,先端急尖;雄蕊10,著生于花盤外側,花絲短;子房上位,3~4室,柱頭頭狀,略3裂。核果倒卵形,長約1cm,具3棱,鈍頭,果皮肉質,肥厚,每室具種子1顆。花期4月。 生于熱帶沿海山地,分布紅海沿岸至利比亞、蘇丹、土耳其等地。 2.鮑達乳香樹 小喬木,枝條被白毛或無毛。小葉15~21,長方披針形至長方形,長2~4cm,寬1~1.8cm,基部圓形或截形;全緣或有鋸齒,兩面均具白毛,或僅下面呈灰色氈狀。總狀花序;花白色或綠色,且淺鐘狀被密毛的花盤,半包圍子房。果實未成熟時近錘形,基部變成窄柄狀。 3.野乳香樹 小喬木,高5~6m。樹皮灰色。小時17~21,革質,長方形,長1.5~4cm,鈍頭,具粗毛。圓錐花序;花甚小,淡血色,外面具毛;花絲下半部突然變寬呈鱗片狀。 以上兩種均生長于索馬里及紅海沿海的山地及石灰巖山地。分布于索馬里、埃塞俄比亞及阿拉伯半島南部以及土耳其、利比亞及蘇丹等地。 【產地】 主產于索馬里、埃塞俄比亞及阿拉伯半島南部。 【品種考證】 本品始載于《別錄》,但無形態及來源記載。《本草拾遺》云:“蓋薰陸之類也。”《海藥本草》云:“乳頭香,謹按《廣志》云:生南海是波斯松樹脂也,紫赤如櫻桃者為上。”《夢溪筆談》云:“薰陸即乳香也,本名‘薰陸’,以其滴下如乳頭者,謂之‘乳頭香’,熔塌在地上者,謂之‘塌香’,如臘茶之有‘滴乳’、‘白乳’之品,豈可各是一物?”由以上記載可知,古代本草認為乳香與熏陸為一類,但所述產地和來源均不夠準確,故難考定具原植物屬于何種。對其樹脂形態和色澤的描述卻與現今所用乳香藥材相似。現用乳香來源于橄欖科乳香屬(Boswellia)植物。 據《全國中草藥匯編》載:薰陸香原植物為漆樹科植物粘膠乳香樹 Pistacia lentiscus L.,其樹干經切傷后流出的樹脂也作乳香入藥。主產于希臘、土耳其及地中海南岸等地。 《南方草木狀》:“熏陸香,出大秦,在海邊。有大樹,枝葉正如古松,生于沙中,盛夏,樹膠流出沙上,方采之。”。《海藥本草》:“《廣志》云,(乳頭香)生南海,是波斯松樹脂也,紫亦如櫻桃,透明者為上。”《綱目》:“乳香,今人多以楓香雜之,惟燒之可辨。南方諸國皆有,《宋史》言乳香有一十三等。按葉廷圭《香譜》云:乳香一名熏陸香,出大食國南。其樹類松,以斤斫樹,脂溢于外,結而成香,聚而成塊。上品為揀香,圓大如乳頭透明,俗呼滴乳,又曰明乳;次為瓶香,以瓶收者;次為乳塌,雜沙石者;次為黑塌,色黑;次為水濕塌,水漬色敗氣變者;次為斫削,雜碎不堪;次為纏末,播揚為塵者。觀此,則乳有自流出者,有斫樹溢出者。諸說皆言某樹類吉松,寇氏言類棠梨,恐亦傳聞,當從前說。” 【商品規格】 乳香:為植物卡氏乳香樹及其同屬植物皮部滲出的樹脂。 熏陸香:為漆樹植物粘膠乳香樹Pistacia lentiscus L.樹干切口流出的樹脂。主產于希臘、土耳其及地中海南岸等地。 明乳香:乳香中色淡黃、無雜質、半透明者。品質最佳。 原乳香:長達5厘米的乳香塊狀物。 乳香珠:長達2厘米的卵形滴乳狀乳香塊。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