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姜黃 【拼音】 Jianghuang 【概述】 為姜科植物姜黃Curcuma longa.L.的根莖。主產于四川、福建等地。野生或栽培。冬季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須根。煮或蒸至透心,曬干,切厚片,生用。 【性味歸經】 辛、苦,溫。歸肝、脾經。 【功效】 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應用】 1.氣滯血瘀所致的心、胸、脅、腹諸痛。姜黃辛散溫通,苦泄,既入血分又入氣分,能活血行氣而止痛。治胸陽不振,心脈閉阻之心胸痛,可配當歸、木香、烏藥等藥用,如姜黃散(《圣濟總錄》);治肝胃氣滯寒凝之胸脅痛,可配枳殼、桂心、炙草,如推氣散(《丹溪心法》);治氣滯血瘀之痛經、經閉、產后腹痛,常與當歸、川芎、紅花同用,如姜黃散(《圣濟總錄》);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可配蘇木、乳香、沒藥,如姜黃湯(《傷科方書》)。 2.風濕痹痛。本品辛散苦燥溫通,外散風寒濕邪,內行氣血,通經止痛,尤長于行肢臂而除痹痛,常配羌活、防風、當歸等藥用,如五痹湯(《婦人大全良方》)。 此外,以本品配白芷、細辛為末外用可治牙痛,牙齦腫脹疼痛,如姜黃散《百一選方》;配大黃、白芷、天花粉等外敷,可用于瘡瘍癰腫,如如意金黃散(《外科正宗》);單用本品外敷可用于皮癬痛癢。 【注意】 血虛無氣滯血瘀者慎用,孕婦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適量。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含有揮發油,主要成分為姜黃酮、芳姜黃酮、姜烯、水芹烯、香檜烯、桉油素、莪術酮、莪術醇、丁香烯龍腦、樟腦等;色素物,主要為姜黃素、去甲氧基姜黃素;以及胭脂樹橙和降胭脂樹素和微量元素等。 2.藥理作用:姜黃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漿粘度和全血粘度;水煎劑、姜黃粉石油醚、乙醇和水提物有抗早孕作用;姜黃素、水提物及有效成分有抗腫瘤作用;姜黃素、醇或醚提取物和揮發油能降血脂;姜黃素又有抗炎作用;姜黃素對細菌有抑制作用,而揮發油則對真菌有強力的抑制作用;姜黃提取物、姜黃素、揮發油、姜黃酮以及姜烯、龍腦和倍半萜烯等都能利膽;姜黃素有短而強烈的降壓作用,對離體豚鼠心臟有抑制作用;姜黃素能保護胃粘膜,保護肝細胞。 3.臨床研究: 用姜黃、郁金、茵陳、木香、大黃組成的復方治療慢性膽囊炎100例,3日內顯效77%,2周內顯效達99%(中醫藥研究,1994,4(3):13)。用姜白軟膏(姜黃、白芍、天花粉、赤芍)貼敷患處,2—3日換藥1次,共治200例軟組織損傷患者。結果顯效124例,有效73例,無效3例(時珍國藥研究,1992,3(1):11)。用黃芪、姜黃、赤芍、板蘭根、山藥、茯苓組成的復方治療172例慢性乙肝,結果顯效88例,有效65例,無效19例(江蘇中醫藥,1985,(10):7)。用姜黃浸膏片(每片含生藥3.5g),每次5片,日3次,治療16例高脂血癥,經12周觀察,血膽固醇平均比治療前有下降(重慶醫學院學報,1979,(1):88)。 【參考文獻】 1.《新修本草》:“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于郁金。” 2.《日華子本草》:”治癥瘕血塊,癰腫,通月經,治跌仆瘀血,消腫毒,止暴風痛,冷氣,下食。” 3.《本草綱目》:“治風痹臂痛。”“姜黃、郁金、述藥(莪術)三物,形狀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治血,而姜黃兼入脾,兼治氣;述藥則入肝,兼治氣中之血,為不同耳。” 【圖片】 姜黃 ![]() 姜黃《中藥學》 ![]() 姜黃《本草綱目》 ![]() 姜黃植株花 ![]() 姜黃藥材及飲片 ![]() 片姜黃 ![]() 藥材姜黃 ![]() 藥材姜黃《中國藥典》 藥材姜黃橫切面 ![]() 藥材姜黃橫切面《中國藥典》 【表格】 姜黃《中藥歌決》 【歌決】 姜黃苦溫歸肝脾,活血鎮痛破結氣; 癥瘕積聚心服痛,跌打血瘀月經閉。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