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骨碎補《青陽客棧》 【名稱】 骨碎補 【英文】 Fortune's Drynaria Rhizome 【拉丁文】 槲蕨 Rhizoma Drynariae Fortunei,秦嶺槲蕨 Rhizoma Drynariae Baronii,光葉槲蕨 Rhizoma Drynariae Propinquae,崖姜蕨 Rhizoma Pseudodrynariae Coronantis 【異名】 猴姜、猢猻姜(《本草拾遺》),石毛姜(《本草圖經(jīng)》),石菴(艸閭)(《開寶本草》),過山龍(《植物名實圖考》),石良姜(《分類草藥性》),爬巖姜、石巖姜、碎補(《四川中藥志》),樹蜈蚣、地蜈蚣、黃爬山虎、麻雞翅膀、搜山虎(《云南小草藥選》),肉碎補、猴掌姜、石連姜(《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石巴掌(《四川中草藥治療手冊》),毛姜、申姜(《湖北中草藥手冊》),巖姜(《浙江藥用植物志》)。原植物①槲蕨又名:西南槲蕨(《西雙版納植物名錄》),板崖姜(《鼎湖山植物手冊》),飛鵝草、大飛龍(《廣西藥用植物名錄》);②秦嶺槲蕨又名:華槲蕨(《中國蕨類植物圖譜》),中華槲蕨(《中藥志》),碎補草(山西);③光葉槲蕨又名:石蓮姜槲蕨(《中藥志》),老鷹翅膀(《云南藥用植物名錄》),近鄰槲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④崖姜蕨又名:穿石劍(《全國中草藥匯編》),馬騮姜,玉麒麟(《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性味歸經(jīng)】 味苦,性溫。歸肝、腎經(jīng)。 【功效】 補腎強骨,活血止痛。 【藥用】 為蕨類植物藥槲蕨科植物槲蕨 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ith [Polypodium fortunei Kunze]、秦嶺槲蕨 Drynaria baronii (Christ) Diels [Polypodium baronii Christ; [Drynaria sinica Diels] 及光葉槲蕨 Drynaria propinqua (Wall.) J. Smith [Polypodium propinquum Wall.]、崖萎蕨Pseudodrynaria coronans (Wall.) Ching [Polypodium coronans Wall.] 的根莖。 【應用】 用于腎虛腰痛,足膝痿弱,耳鳴耳聾,齒痛齦血,久瀉久痢。骨碎補性溫入腎,能補腎強骨,故凡腎虛腰痛,足膝痿弱,可配伍補骨脂、牛膝、桂心等同用以溫腎健腰壯骨;兼風濕痹著者,則與獨活、桑枝、雞血藤等同用,共奏補腎祛風,活絡(luò)止痛之效。治腎虛耳鳴耳聾,牙齒浮動疼痛或牙齦滲血,均可用骨碎補與熟地、山茱萸、澤瀉等同用以補腎益精瀉火。治耳聾亦可單味煎服;治齒痛浮動或牙服滲血,單用骨碎補研末揩齒亦能固齒止痛止血。治腎虛久泄,單用或配肉豆蔻、補骨脂、山藥等同用,以溫腎暖脾止泄。 用于跌打骨折,瘀腫疼痛。骨碎補有活血散淤,消腫止痛作用,內(nèi)服外用均有效,內(nèi)服可單味浸酒服,或與自然銅、沒藥、龜版等配用,則散瘀止痛效果更佳,如《圣惠方》骨碎補散;外用,皮開肉綻出血者,研末摻創(chuàng)口;未破綻者,單用研末調(diào)敷,或與自然銅、血竭、乳香、沒藥同研調(diào)敷。 此外,單用骨碎補外用可治斑禿、頑固性皮炎。現(xiàn)代臨床常用于鏈霉素毒性引起的耳鳴、耳聾、口唇麻木等,可單味煎服,或與菊花、鉤藤等平肝降火藥配用。 【注意】 陰虛內(nèi)熱及無瘀血者慎服。 【用法用量】 10.00 - 20.00 g 【形態(tài)】 1.槲蕨 植株高25~40cm。根狀莖橫生,粗狀肉質(zhì),密被鉆狀披針形鱗片,有綠毛。葉二型;槲葉狀的營養(yǎng)葉灰棕色,卵形,無柄,干膜質(zhì),長5~7cm,寬約3.5cm,基部心形,背面有疏短毛,邊緣有粗淺裂;孢子葉高大,紙質(zhì),綠色,無毛,長橢圓形,寬14~18cm,向基部變狹而成波狀,下延成有翅膀的短柄,中部以上深羽裂;裂片7~13對,略斜上,長7~10cm,寬2~3cm,短尖頭,邊緣有不明顯的疏鈍齒;網(wǎng)狀脈,兩面均明顯。孢子囊群圓形,著生于內(nèi)藏小脈的交叉點上。沿中脈兩側(cè)各排成2~3行;無囊群蓋。 附生于海拔200~1800m的林中巖石或樹干上。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2.秦嶺槲蕨 植株高20~50cm。根狀莖橫生,肉質(zhì),粗約1cm,密被紅棕色、披針形鱗片。葉二型;沿葉軸和葉脈有疏短毛,營養(yǎng)葉稀少,長圓狀披針形,深羽裂;孢子葉具有狹翅的柄,基部有關(guān)節(jié);葉片闊披針形,長20~40cm,中部寬5~10cm,深羽型幾達葉軸,兩面沿葉脈和葉軸被白色短毛;裂片20~30對,寬5~15mm,鈍尖頭,邊緣具缺刻狀鋸齒;葉脈明顯。孢子囊群圓形,著生于內(nèi)藏小脈的交叉點上。在中脈兩側(cè)各成1行;無囊群蓋。 附生于海拔900~2800m的林緣石上或山谷巖石間。分布于西南及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寧夏。 3.光葉槲蕨 植株高達60cm。根狀莖肉質(zhì),橫生,被不透明棕褐色的披針形鱗片。葉二型,無毛;營養(yǎng)葉闊卵形,長8~15cm,寬5~10cm,淺羽裂至深羽裂;孢子葉葉柄長8~20cm,基部以關(guān)節(jié)著生于根狀莖上;葉片長25~45cm,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寬20~30cm,羽狀深裂達葉軸;裂片披針形,互生,兩面光滑,邊緣略加厚,有疏淺缺刻;網(wǎng)狀葉脈明顯。無孢子囊群蓋。 附生于海拔500~2400m的林中樹干或巖石上。分布于西南及廣西。 4.崖姜蕨 植株高80~140cm。根狀莖粗狀,密被棕色長線形鱗片。葉二型,簇生成圓形中空的高叢;葉片長80~140cm,先端漸尖,中部以下漸狹,但近基部又漸變寬而呈心形,中部以上深羽裂,向下淺裂成波狀,兩面光滑無毛,全緣;葉脈網(wǎng)狀,兩面明顯,網(wǎng)眼內(nèi)有單一或分叉的小脈。孢子囊群著生于小脈交叉處,每對側(cè)脈之間有1行,圓形或通常沿第三回小脈延長,成熟時呈斷線形。孢子橢圓形,孢壁具小刺或小瘤塊狀紋,無囊群蓋。 附生于海拔1000~1900m的林中樹干或巖石上。分布于華南、西南及福建、臺灣等地。 【產(chǎn)地】 1.槲蕨:主產(chǎn)于湖南、浙江、廣西、江西;福建、四川、貴州亦產(chǎn)。以湖南產(chǎn)量最大,銷全國;浙江產(chǎn)品供本省使用外,主銷江蘇、安徽;廣西產(chǎn)品除本地自銷外,主銷東北及山西、江蘇。此外,廣東只在民間使用,稱“鳳凰雞”。 2.秦嶺槲蕨:主產(chǎn)于甘肅、青海。銷省內(nèi)外及臨近地區(qū)。 3.光葉槲蕨:主產(chǎn)于云南,貴州,四川。自產(chǎn)自銷。 4.崖姜蕨:主產(chǎn)于廣東、福建。自產(chǎn)自銷。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