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馬錢子《青陽客棧》 【名稱】 馬錢子 【英文】 Nux Vomica 【拉丁文】 Semen Strychni 【異名】 番木鱉(《醫方摘要》),苦實把豆兒(《飛鴻集》),火失刻把都(《綱目》),苦實(《本草原始》),馬前(《串雅補》),馬前子(《外科證治全書》),牛銀(《本草求原》),大方八(《中藥材手冊》)。原植物長籽馬錢又名:皮氏馬錢(《中藥志》),云南馬錢(《云南經濟植物》),尾葉馬錢(《云南植物志》)。 【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大毒。歸肝、脾經。 【功效】 通絡,強筋,散結,止痛,消腫,解毒。 【藥用】 為馬錢科植物馬錢 Strychnos nux-vomica L. 、長籽馬錢 S. wallichiana Steud. ex DC. [S. gauthierana Pierre ex Dop;S. pierriana Hill] 的種子。 【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肢體癱瘓。馬錢子有較好的通絡止痛作用,常用于風濕久痹,筋脈拘攣,頑痛不休,或肌膚麻木,可單用或隨癥配伍應用。如屬風寒濕滯者,常與羌活、川烏、乳香等同用;屬氣虛血滯者,可與補氣養血、化瘀通絡之黃芪、當歸、蜈蚣、穿山甲等同用。馬錢子尚有較好的強筋起痿作用,如張錫純制訂的“振頹丸”、“起痿湯”、“補腦振痿湯”、“養腦利肢湯”,方中皆用馬錢子,用治各種不同病因所致肢體癱瘓。現臨床上對截癱、面神經麻痹、重癥肌無力、小兒麻痹后遺癥等病,于對癥方中加用馬錢子可提高療效。此外,用馬錢子配地龍為丸內服可治癲癇,如《醫林改錯》龍馬自來丹。 用于跌打損傷,骨折,蟲獸咬傷。治跌打損傷,血瘀腫痛,配乳香、沒藥等內服外敷,以散瘀消腫止痛,如《春腳集》神效九分散。古人稱本品為接骨仙藥,如《外科十三方考》枳馬二仙丹,即馬錢子、枳殼二味研末,根據所傷部位選擇引藥煎湯送服,并以酒調敷患處,“即能止痛愈傷,神驗無比。”后人在此方的基礎上加三七、自然銅、制乳香、制沒藥、地鱉蟲,用之有消腫止痛,促進骨痂生長,恢復功能的效果。 用于癰疽腫毒,喉痹,牙痛,癘風,頑癬及惡性腫瘤等。馬錢子能解毒,散結,消腫,治癰疽腫毒,瘰疬痰核等,無論內服、外用,均能消潰,每與炮山甲、白僵蠶或蓖麻仁、密陀僧等同用,方如《外科方外奇方》之青龍丸、《瘍醫大全》之五金膏。又用馬錢子浸水滴喉治咽喉腫痛,煎水含漱治胃火牙痛,外用并可治禿瘡、頑癬及帶狀皰疹、神經性皮炎等皮膚病。因其能解毒散結止痛,現還用治鼻咽癌、食管癌、胃癌、肝癌、子宮癌、乳腺癌等惡性腫癌,每與解毒之甘草為丸服,或加入復方中使用。此外,馬錢子亦用治多種神經痛,如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等。 《得配本草》:“配豆根、青木香吹喉痹;配木香、膽礬末掃喉風。”“或醋或蜜調圍腫毒;消陰毒,加藤黃。” 【注意】 不可多服,亦不宜久服(可間斷使用)。體質虛弱者及孕婦禁服,高血壓、心臟病及肝、腎功能不全者,亦應禁服或慎服。據報道,麝香、延胡索可增強馬錢子的毒性,故不宜同用。本品有大毒,過量易致中毒,初期表現為頭痛頭昏,煩躁不安,繼則頸項強硬,全身發緊,甚至角弓反張,兩手握拳,牙關緊閉,面呈痙笑;嚴重者神志昏迷,呼吸急促,瞳孔散大,心律不齊,可因循環衰竭而死亡。故內服應注意炮制后用,嚴格控制劑量。 【用法用量】 0.20 - 0.90 g 【形態】 1.馬錢 喬木,高10~13m。樹皮灰色,具皮孔,枝光滑。單葉對生;葉柄長5~12cm;葉片革質,廣卵形或近圓形,長6~15cm,寬3~9cm,先端急尖或微凹,基部廣楔形或圓形,全緣,光滑,無毛,主脈3~5條,背面突起,細脈成不規則網狀;葉腋有短卷須。圓錐狀聚傘花序腋生,長3~5cm,直徑2.5~5cm,被短柔毛;總苞片及小苞片均小,三角形,先端尖,被短柔毛;花白色,幾無梗;花萼綠色,先端5裂,密被短柔毛;花冠筒狀,先端5裂,裂片卵形,內面密生短毛;雄蕊5,著生于花冠管喉部,花絲極短,花藥黃色,橢圓形;雌蕊長9.5~12mm,花柱圓柱形,長達11mm,柱頭頭狀;子房卵形。漿果球形,直徑2~4cm,幼時綠色,熟時橙色,表面光滑。種子1~4顆,圓盤形,直徑1~3cm,表面灰黃色,密被銀色絨毛。花期春、夏季,果期8月至翌年1月。 生于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深山老林中。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有栽培。 2.長籽馬錢 木質大藤本,長達20m。樹皮灰白色;小枝圓柱形,常變態成為單生或成對的螺旋狀曲鉤。葉對生;葉柄長5~7mm;葉片革質,橢圓形至倒卵形;長7~12cm,寬3~4.5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全緣,兩面均光滑無毛;葉脈為離基3出脈,背面隆起。圓錐狀聚傘花序頂生,長約4cm;總花梗和小花梗被短柔毛;花萼綠色,先端5裂,裂片卵形,外面被微毛,邊緣有睫毛;花冠筒狀,黃白色,長約10mm,先端5裂,裂片卵形,長約4mm,內面基部被柔毛;雄蕊5,著生于花冠筒的喉部,花絲極短,花藥微露;雌蕊長約8mm,花柱細長,柱頭頭狀;子房狹卵形。漿果球形,直徑4~6cm,熟時橘紅色。種子長圓形,長2~3cm,扁平,被淺灰色絹毛。花期4~6月,果期8月至翌年1月。 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較炎熱的半山坡凹地、山谷濕處或雜木林、樹叢中。分布于云南。 【產地】 1.馬錢子 Semen Strychni Nux-vomicae主產于印度、越南、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我國福建、臺灣、廣東等地亦產。多進口,銷全國。 2.長籽馬錢子 Semen Strychni Wallichianae 主產于越南,我國臺南東南部也產。國內產量不大,有時有進口,銷全國。 【品種考證】 馬錢子始載于《綱目》。李時珍曰:“生回回國,今西土邛州諸處皆有之。蔓生,夏開黃花。七、八月結實如栝樓,生青熟赤,亦如木鱉。其核小于木鱉而色白。”時珍所言“蔓生,夏開黃花,七、八月結實如栝樓”等特征與葫蘆科木鱉子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Spreng. 形態相似。但所言“其核小于木鱉而色白”這一特征卻與本品相符。可見當時李時珍未能在形態上將木鱉子和馬錢子區別開來。至《本草原始》仍然沒有馬錢子植物形態的明確描述,僅收錄了《綱目》的記載,但所附藥材圖形與馬錢子完全一致,并標注出:“圓形,有毛。”可以確認即為本品。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