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 扁豆《青陽客棧》 【名稱】 扁豆 【英文】 White Hyacinth Bean 【拉丁文】 Semen Lablab Album 【異名】 藊豆(《別錄》),山藊豆(《寶慶本草折衷》),南扁豆(《滇南本草》),沿籬豆、峨眉豆(《綱目》),羊眼豆(《藥品化義》),涼衍豆(《本草乘雅半偈》),白藊豆子(《要藥分劑》),膨皮豆(《廣州植物志》),茶豆(《江蘇植物志》),小刀豆、樹豆(《四川中藥志》),藤豆(《中國藥用植物圖鑒》),火鐮扁豆、眉豆(《中藥志》)。 【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淡,性平。歸脾、胃經(jīng)。 【功效】 健脾,化濕,消暑。 【藥用】 為豆科植物扁豆 Dolichos lablab L. 的白色成熟種子。 【應(yīng)用】 用于脾胃虛弱,濕自內(nèi)生,而致泄瀉、水腫及婦女帶下。白扁豆能健脾除濕,味薄氣輕,多作佐使之品。治脾虛腹瀉,或食少便溏,可助茯苓、白術(shù)、山藥等共奏補脾止瀉之功,如《局方》參苓白術(shù)散中用之。若脾虛水腫,可單用本品炒黃,磨粉調(diào)服。治婦女帶下清稀,可與蓮須配用。若胃陰不足,食少口渴,《臨證指南》多用生扁豆配麥冬、石斛之類養(yǎng)胃益陰。 用于感受暑濕,脾胃不和。若傷暑身熱無汗,惡心嘔吐,腹痛泄瀉,白扁豆常佐香薷、厚樸,以祛暑化濕,如《局方》香薷散;更加藿香、制半夏、茯苓之類則加強健脾祛濕,和胃泄?jié)嶂Γ纭毒址健妨蜏V瓮飧惺钚鞍l(fā)熱,或傷暑后微熱,眩暈,可與金銀花、荷葉、西瓜翠衣等配用,以清熱透表,解暑化濕。用治暑熱津傷口渴及心脾積熱之消渴,可與天花粉同用,如《仁存堂經(jīng)驗方》之金豆丸。 此外,白扁豆尚可用于藥物、食物及乙醇等中毒引起的吐瀉腹痛,單用或配伍應(yīng)用。 【注意】 不宜多食,以免壅氣傷脾。 1.《本草經(jīng)集注》:“患寒熱病者不可食。” 2.《食療本草》:“患冷氣人勿食。” 3.柴裔《食鑒本草》:“多食壅氣。” 4.《隨息居飲食譜》:“患瘧者忌之。” 【用法用量】 10.00 - 15.00 g 【形態(tài)】 一年生纏繞草質(zhì)藤本,長達6m。莖常呈淡紫色或淡綠色,無毛或疏被柔毛。三出復(fù)葉;葉柄長4~14cm;托葉披針形或三角狀卵形,被白色柔毛;頂生小葉柄長1.5~3.5cm,兩側(cè)小葉柄較短,長2~3mm,均被白色柔毛;頂生小葉寬三角狀卵形,長5~10cm,寬約與長相等,先端尖,基部廣楔形或截形,全緣,兩面均披短柔毛,沿葉脈處較多,基出3主脈,側(cè)脈羽狀;側(cè)生小葉斜卵形,兩邊不均等。總狀花序腋生,長15~25cm,直立,花序軸較粗壯;2~4花或多花叢生干花序軸的節(jié)上,小苞片舌狀,2枚,早落;花萼寬鐘狀,先端5齒,上部2齒幾乎完全合生,其余3齒近相等,邊緣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長約2cm,旗瓣廣橢圓形,先端向內(nèi)微凹,翼瓣斜橢圓形,近基部處一側(cè)有耳狀突起,龍骨瓣舟狀,彎曲幾成直角;雄蕊10,1枚單生,僅余9枚的花絲部分連合成管狀,將雌蕊包被;子房線形,有絹毛,基部有腺體,花柱近先端有內(nèi)色髯毛,柱頭頭狀。莢果鐮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扁平,長5~8cm,寬1~3cm,先端較寬,頂上具一向下彎曲的喙,邊緣粗糙。種子2~5顆,扁橢圓形,白色、紅褐色或近黑色,長8~13mm,寬6~9mm,厚4~7mm,種臍與種脊長而隆起,一側(cè)邊緣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種阜。花期6~8月,果期9月。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于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安徽、陜西、湖南、河南、浙江、山西等地,各地均有銷售。 【品種考證】 本品始載于《別錄》,原名藊豆,列為中品。《本草經(jīng)集注》曰:“人家種之于籬援(垣),其莢蒸食甚美。”《本單圖經(jīng)》云:“藊豆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人家多種于籬援(垣)間,蔓延而上,大葉細(xì)花,花有紫、白二色,莢生花下。其實亦有黑、白二種,白者溫而黑者小冷,入藥當(dāng)用白者。”《綱目》記載:“扁豆二月下種,蔓生延纏。葉大如杯,團而有尖。其花狀如小蛾,有翅尾形。其莢凡十余樣,或長或團,或如龍爪、虎爪,或如豬耳、刀鐮,種種不同,皆累累成枝……子有黑、白、赤、斑四色。一種莢硬不堪食。惟豆子粗圓而色白者可入藥。”《植物名實圖考》亦載:“白藊豆入藥用,余皆供蔬。”《本草思辨錄》云:“扁豆花白實白,實間藏芽處,別有一條,其形如眉,格外潔白,且白露后實更繁衍。蓋得金氣之最多者。”從以上歷代本草文獻所述植物生長與形態(tài)特點,以及種子色白者入藥等,可見古今白扁豆的藥用情況一致。 【化學(xué)成分】 種子每百克含蛋白質(zhì)22.7克,脂肪1.8克,碳水化物57克,鈣46毫克,磷52毫克,鐵1毫克,植酸鈣鎂(Phytin)247毫克 ,泛酸1232微克,鋅2.44毫克。種子中含胰蛋白酶抑制物、淀粉酶抑制物、血球凝集素 A、B,并含有對小鼠 Columbia SK病毒有抑制作用的成分,這種活性成分在水溶的高分子部分和低分子部分中都有;尚含豆甾醇、磷脂 (主要是磷脂酰乙醇胺)、蔗糖、棉子糖、水蘇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淀粉、氰甙、酪氨酸酶等。豆莢含哌啶酸-2(Pipecolic acid)。 含蛋白質(zhì)、維生素B1、及C、胡蘿卜素,并含蔗糖、葡萄糖、水蘇糖(stachyose)、麥芽糖及棉子糖(raffinose);另含1-哌可酸 (I-pipecolic acid)及具有毒性的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in)。又謂,含胰蛋白酶抑制物、淀 粉酶 抑制物、血球凝集A和B,以及對小鼠columbia SK病毒有抑制作用的成分,這種活性成分在水溶性的高分子部分及低分子部分中都有。另含豆甾醇、磷脂等。 【理化鑒別】 扁豆的種子有白色、黑色、紅褐色等數(shù)種,入藥主要用白扁豆;黑色者古名“鵲豆”,不供藥用;紅褐色者在廣西民間稱“紅雪豆”,用作清肝、消炎藥,治眼生翳膜。 【采收加工】 秋季種子成熟時,摘取莢果,曬干,打出種子,揀凈雜質(zhì),再曬至全干。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