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東草 圓柱形,上粗下細,不斬頭尾,皮粗,質松體輕。分有:①條草 按長60cm以上,蘆下3cm處直徑1.5cm以上、長50cm以上,蘆下3cm處直徑1cm以上、長40cm以上,蘆下3cm處直徑0.5cm以上分 為一、二、三等,并均可間有5%20cm以上的草頭。②毛草(統貨) 圓柱形彎曲的小草,長短不分,蘆下直徑0.5cm以上,間有疙瘩頭。 3.甘草出口分東北甘草和西北甘草兩類:①東北甘草 以外皮紫紅,有光澤,條順直,內茬黃土色、頭尾粗細相等、粉性大,筋少者為好貨。②西北貨皮紅有光澤、質堅實,粉足,條順,口面亮,無霉變,內茬不朽者為好貨。 【顯微特征】 1.甘草根和根莖橫切面 木栓層為數列紅棕色細胞。皮層較窄。韌皮部有晶纖維;射線稍彎曲。形成層環不甚明顯。木質部導管直徑大,常單個或2~3個成束;有晶纖維。根莖髓薄壁細胞含紅棕色物質。薄壁細胞含淀粉粒。甘草粉末,淡棕黃色。①纖維細長,微彎曲,直徑8~14μm,壁極厚,微木化。纖維束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 胞的壁不均勻增厚,微木化或非木化;草酸鈣方晶類雙錐形、長方形或類方形,長至24μm。②具緣紋孔導管形大,直徑約至160μm,具緣紋孔較密。③木栓細胞棕紅色,壁薄,微木化。④淀粉粒單粒橢圓形、卵形或類圓形,直徑3~10μm,臍點點狀或短縫狀;復粒稀少。此外,可見草酸鈣方晶、棕色塊、射線細胞 等。 2.脹果甘草 根和根莖橫切面:韌皮部及木質部射線多皺縮而形成裂隙;皮層無含棕色物細胞。粉末中草酸鈣方晶直徑7~17μm,長至34μm;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至144μm,具緣紋孔較密或極為致密。 3.光果甘草根和根莖橫切面:韌皮射線平直不偏彎,少裂隙。 【化學成分】 1.三萜皂甙類化合物:甘草根及根莖含甘草甜素, 系甘草酸的鉀、鈣鹽, 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得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18(-甘草次酸。另含24-羥基甘草次酸、3(-羥基齊墩果烷-11,13(18)-二烯-30-酸、3(-羥基齊墩果烷-9(11),12(13)-二烯-30-酸,及游離的甘草次酸、 甘草次酸甲酯、甘草內酯等。 2.黃酮類化合物:甘草甙、甘草甙元、異甘草甙、異甘草甙元、新甘草甙等。三萜皂甙結構式 黃酮類化合物結構式 甘草甙元 R=R1=H 甘草甙 R=H R1=glc 新甘草甙R=glc R1=H 光果甘草根和根莖含甘草甜10%~14%,除分得甘草酸、甘草次酸外,尚得多種三萜類化合物。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置白瓷板上,加80%(V/V)硫酸數滴,顯黃色,漸變橙黃色(甘草甜素反應)。 2.薄層層析薄層層析 樣品液: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加熱回流1小時,過濾,藥渣加甲醇30ml加熱回流1小時,過濾,濾液蒸干,殘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水飽和的正丁 醇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用水洗滌3次后,蒸干,殘渣加甲醇2ml溶解。 對照品液:甘草酸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 展開:硅膠G薄層板,點樣5(l ,以酯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30∶2∶2∶4)為展開劑,展距8cm。 顯色:以硫酸乙醇液噴霧,105℃加熱,在紫外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溶液色譜在與對照品溶液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 1.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0.2mol/L醋酸銨溶液一冰醋酸(67:33:1)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0nm。理論板數按甘草酸單銨鹽峰計算應不低于2000。 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甘草酸單銨鹽對照品約10mg,精密稱定,置50ml量瓶中,用流動相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每1ml含甘草酸單銨鹽對照品0.2mg,折合甘草酸為0.1959mg)。 3.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中粉約0.3g,精密稱定,置50ml量瓶中,加流動相約45ml,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20kHz)30分鐘,取出,放冷,加流動相至刻度,搖勻,濾過,即得。 4.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人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本品含甘草酸(C42H62O16)。 【藥理作用】 1.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除去甘草甜素的浸膏及甘草中黃酮甙類對大鼠實驗性潰瘍有明顯保護作用。 2.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甘草浸膏、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對健康人及動物都有促進鈉,水潴留的作用;小劑量甘草甜素(每只100ug )能使大鼠胸腺萎縮及腎上腺重量增加,產生糖皮質激素可的松樣作用。大劑量時則糖皮質激素樣作用不明顯,只呈現鹽皮質激素樣作 用。 3.解毒作用 甘草浸膏及甘草甜素對某些藥物中毒、食物中毒 、體內代謝產物中毒都 有一定的解毒能力。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為甘草甜素,解毒機制為甘草甜素對毒物有吸附作用,甘草甜素水解產物葡萄糖醛酸能與毒物結合,以及甘草甜素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增 強肝臟的解毒能力等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4.止咳平喘作用 甘草次酸有明顯的中樞性鎮咳作用,大劑量的甘草次酸可使小鼠呼吸抑制。此外甘草甜素、甘草次酸鹽尚有抗炎癥及抗過敏、抗肝損傷、抗促癌、抗菌、抗艾滋病毒(甘草甜素)作用。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收,以秋季為好。栽培的于種后3~4年采挖,去凈泥土,切去分校與須根,曬干;也有削去外皮的,稱粉草。 【炮制】 1.甘草片 原藥除去雜質及蘆頭,粗細分檔,洗凈,潤透,切成厚約3mm頂頭片,干燥。 2.蜜炙甘草 取煉蜜用適量水稀釋后,投入甘草片,拌勻,吸盡蜜水,稍悶,用文火拌炒至棕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甘草片每100Kg,用煉蜜25Kg。 3.炒甘草 取甘草片清炒至微焦,取出放涼。 【性狀】 1.甘草 根圓柱形,長30cm以上,直徑0.6~3.5cm;表面紅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有不規則縱皺紋及溝紋,并有多數橫長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外皮有時呈鱗片狀剝裂而露出黃色內皮;質堅硬,折斷面粗纖維性,黃白色,有粉性,橫切面棕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至 皮部偏彎,并常成放射狀裂隙。根莖表面有芽痕,并有削去莖枝和根的疤痕;斷面中心有髓。氣微,味極甜。 2.脹果甘草 根及根莖木質粗壯,有的分枝;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木質纖維多,粉性小;根莖不定芽多而粗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