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太子參《中藥全書》 【名稱】 太子參 【拼音】 Taizishen 【英文】 Heterophylly Falsestarwort Root 【日文】 タィシサン 【拉丁文】 Radix Pseudostellariae 【異名】 孩兒參《飲片新參》,童參《上海常用中草藥》,雙批七《全國中草藥匯編》,四葉參、米參《中藥志》。 【性味歸經】 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脾、肺經。 【功效】 補氣養血,健脾生津。 【藥用】 本品為石竹科植物異葉假繁縷(孩兒參)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 Pax ex Pax et Hoffm.的干燥塊根。 【應用】 1.用于脾胃虛弱之證。太子參藥性平和而入脾經,有補脾益氣之功,故可用于脾胃虛弱而又不受峻補者,常與黃芪、白術等同用,以增強益氣補脾之效。若脾胃虛弱,納食不香,倦怠乏力者,可與山藥、白扁豆、谷芽等同用,以健脾助運。 2.用于肺虛氣陰兩傷,咳嗽痰少,短氣乏力。太子參能益氣生津而潤肺燥,常與沙參、百合、麥冬、貝母等同用,共奏益氣養陰之功。溫病后期,氣虛津傷,內熱口渴,可與生地、知母、麥冬等同用,以益氣生津止渴。氣陰兩虛而見心悸、失眠者,可與麥冬、五味 子、酸棗仁、柏子仁等同用,以益心氣,養心陰而安心神。若衛表不固,汗出頻頻者,常與麥冬、五味子、生黃芪、浮小麥等同用,以 益氣養陰,固表止汗。此外,太子參亦可用于虛熱不退或小兒夏季熱,可與沙參、石斛、白薇、青蒿等同用,以益氣養陰而退虛熱。 【注意】 凡邪實之證禁服。 【貯藏】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防蛀,防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l0—15g。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5~20cm。塊根細長紡錘形,外皮淡黃白色,疏生須根。莖直立,有2行短柔毛。葉對生,下部葉匙形或倒披針形,基部漸狹;上部葉卵狀披針形或長卵形;莖頂葉較大,常四葉排成十字形。花二型,腋生,莖頂的花大,白色,花梗被短柔毛,萼片5,披 針形,花瓣5,先端2齒裂,雄蕊10,花柱3;莖下部的花小,紫色,萼片4,閉合,無花瓣,雄蕊通常2。蒴果卵形。種子扁圓或長圓狀腎 形,褐色,具疣點。花期4月,果期5~6月。生于山坡林下和巖石縫中。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及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產地】 主產于江蘇、山東、安徽。銷全國。 【栽培】 喜溫暖濕潤氣候,抗寒力較強,怕高溫,忌強光,怕澇。具有低溫發芽、發根和越冬的特性。氣溫在15℃,地溫在10℃時緩慢發芽、發根,高達30℃以上停止生長,忌連作。選陰濕山地、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為宜,低洼積水、鹽堿地、過分粘 重或過分貧瘠土壤中不宜栽種。前作以甘薯、蔬菜為好,可與玉米間作。用塊根繁殖。6~7月挖掘塊根,用濕沙貯藏。或用原地保種 法,在5月上旬太子參地里套種早熟黃豆,待黃豆收獲后再挖太子參。栽種期10月。選芽頭完整,參體肥大整齊,無傷疤的塊根。栽種方 法有平栽和斜栽兩種。平栽,按行距15~20cm開溝,深6~9cm,將塊根平放于溝內,頭尾相接,覆土。斜栽,將塊根斜放于溝內,頭向 上,尾向下,齊頭不齊尾,離地面2cm,覆土。每lhm2用種量l125kg。亦可用自然落地的種子,進行原地育苗。2月出苗后應培土1.5~ 2cm;除草l~2次,封行后停止拔草。4月塊根膨大,施稀腐熟人糞尿。雨季需排除積水,以免發生根腐病。5月多風易旱季節,注意澆 水,保持土壤濕潤,并防止人畜踩踏。病害有葉斑病、根腐病,可用波爾多液1:1:100液噴射;亦可用代森鋅65%可濕性粉劑500~600 倍噴射。病毒病,可利用種子消毒,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防治蚜蟲的傳染源等綜合防治方法。蟲害有臍螬、地老虎、金針蟲為害 根部。 【品種考證】 太子參之名始見于清代吳儀洛所著《本草從新》,隨后的《綱目拾遺》也有記載,所指均為五加科人參Panax ginseng C.A.Mey.之小者,并非本品。石竹科太子參入藥始于何時尚不清楚,但其人工栽培已有近百年歷史。 【商品規格】 分太子參和太子參須兩種:以條粗肥潤,有粉性、黃白色,無須根者為佳。 【顯微特征】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3~6列木栓細胞。皮層薄壁細胞數列,多切向延長。韌皮部較窄;韌皮射線寬。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占根的大部;木射線甚寬廣;導管單個散在或2~3個成束,呈放射狀排列;初生木質部3~4原型。本品薄壁細胞充滿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簇 晶,直徑12~60mm,于木質部較易察見。 【化學成分】 含皂甙、果糖淀粉(35.10%)。又據報道,含游離氨基酸,以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最高,占游離氨基酸的30%~40%,還含有麥芽糖(maltose)等。近年從中分得三棕櫚酸甘油酯、棕櫚酸、β-谷甾醇、D7-豆甾烯-β-醇、胡蘿卜甙、D7-豆甾烯醇-3-β-D-吡喃葡萄糖甙、肌醇-3-甲 醚、α-槐糖和蔗糖。 【采收加工】 6~7月莖葉大部枯萎時收獲,挖掘根部(以根呈黃色為宜,過早未成熟,過晚漿汁易滲出,遇暴雨易造成腐爛)洗凈,放100℃沸水鍋中焯l~3分鐘,撈起,攤曬至干足。或不經開水焯,直接曬至七八成干,搓去須根,使參根光滑無毛,再曬至干足。 【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須根,搶水洗凈,撈出干燥。 【性狀】 根細長紡錘形或細長條形,稍彎曲,長2~8cm,少數可至12cm,直徑3~6mm。表面黃白色或土黃色,較光滑,有微細縱皺紋,并有多個橫向凹陷,其中有細根痕;頂端有莖基及芽痕。質硬脆,折斷面平坦,淡黃白色,角質(燙過)或粉性(生曬品)。氣微,味微 甘。 【食療】 1.太子參豬肉羹 2.黨參熟地燉豆腐 【附方】 1.治肺虛咳嗽 太子參15g,麥冬12g,甘草6g。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2.治病后氣血虧虛 太子參15g,黃芪12g,五味子3g,嫩白扁豆9g,大棗4枚。煎水代茶飲。(《安徽中草藥》) 3.治病后虛弱,傷津口干 太子參、生地、白芍、生玉竹各9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