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胡桃仁《青陽客棧》 【名稱】 胡桃仁 【英文】 Walnut Seed 【拉丁文】 Semen Juglandis Regiae 【異名】 蝦蟆(《酉陽雜俎》),胡桃穰(《梅師方》),胡桃肉(《海上集驗方》),核桃仁(《綱目》),胡桃仁(《七卷食經》)。原植物胡桃(《千金·食治》)又名:羌桃(《名物志》),播羅斯(《梵書》),核桃(《綱目》),播師羅(《廣群芳譜》),萬歲子(《花鏡》)。 【性味歸經】 味甘、澀,性溫。歸腎、肝、肺經。 【功效】 補腎益精,溫肺定喘,潤腸通便。 【藥用】 為胡桃科植物胡桃 Juglans regia L. [J. orientis Dode; J. sinensis (C. DC.)Dode] 的種仁。 【應用】 用于腎氣虧虛之腰痛腳軟,頭暈乏力,尿頻遺精等。胡桃仁味甘,性溫而不燥,能平補肝腎,益精強體。《局方》青娥丸配伍杜仲、補骨脂同用,以治腎虛腰痛腳軟,腰間重墜而起坐困難。虛而兼寒者,再配以附子、肉桂,溫陽散寒。腎虛髓海空虛,證見頭暈耳鳴,腰酸乏力,本品能益精髓而止眩,可與枸杞子、首烏等同用。至于尿頻、遺尿、遺精亦因下元虛寒,膀胱、精關不固,用本品亦是取其溫補命門,固攝下元之功,常配菟絲子、金櫻子等,以澀精止遺。本品治消渴,腎氣衰損,癥見小便大利,唇干口焦,或口不甚渴,《三因方》胡桃丸用配白茯苓、附子,以溫補腎氣,固攝縮尿。 用于肺腎兩虛之喘嗽。胡桃仁斂肺益腎,攝納元氣。肺虛久咳不已,每配伍款冬、紫菀,斂肺止咳;或與人參、杏仁共用,補肺斂肺并舉,如《濟生方》人參胡桃湯。若肺腎俱虛,氣失攝納,癥見氣息喘促,呼多吸少,不得平臥,乏力自汗,腰膝酸軟,本品每與人參、熟地、蛤蚧共用,以溫補肺腎,納氣定喘。 用于腸燥便秘,胡桃仁質潤多油,有濡潤腸道作用,適用于老年人氣虛便秘及產后、病后津血虧耗之腸燥便秘,單味嚼服即有效,亦可配火麻仁]肉蓯蓉,以增強潤燥通便作用。 用于淋證,乳汁不通。胡桃仁有通潤三焦血脈之功,治腎虛膀胱濕熱下結之石淋尿短,淋瀝澀痛,常單味使用,或配清熱利水之瞿麥、燈心草等用;女子產后乳汁流出不暢,甚或乳房脹痛,本品能散瘀通乳,配穿山甲研末黃酒調服,如《濟陰綱目》中胡桃散。 用于跌打損傷,瘡瘍瘰疬,濕疹。胡桃仁內服外用均有活血消癰,解毒斂瘡作用。治跌撲損傷,可單用本品搗,和酒溫頓服;治癰腫、背疽、附骨疽尚未成膿,可以本品配槐花共研,熱酒調服;治瘰疬瘡,整果燒炭存性,松脂研和外敷。 【注意】 痰火積熱,陰虛火旺,以及大便溏瀉者禁服。不可與濃茶同服。 1.《千金·食治》:“不可多食,動痰飲,令人惡心,吐水吐食。” 2. 馬志:“多食動風,脫人眉。同酒食,多令人咯血。”(引自《綱目》) 3.汪穎《食物本草》:“多食生痰,動腎火。”(引自《綱目》) 4.《本草經疏》:“肺家有痰熱,命門火熾,陰虛吐衄等證,皆不得施。” 5.姚可成《食物本草》:“小兒痧疹后不可食,須忌半年,犯之刮腸,痢不止。” 6.《得配本草》:“泄瀉不已者禁用。” 【用法用量】 9.00 - 30.00 g 【形態】 落葉喬木,高20~25m。樹皮灰白色,幼時平滑,老時淺縱裂。小枝被短腺毛,具明顯的葉痕和皮孔;冬芽被芽鱗;髓部白色,薄片狀。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長40~50cm,小葉5~9枚,有時13枚,先端1片常較大,橢圓狀卵形至長橢圓形,長6~15cm,寬3~6cm;先端鈍圓或銳尖,基部偏斜,近于圓形,全緣,表面深綠色,有光澤,背面淡綠色,有側脈11~19對,脈腋內有一簇短柔毛。花單性,雌雄同株,與葉同時開放,雄葇荑花序腋生,下垂,長5~10cm,花小而密集,雄花有苞片1,長圓形,小苞片2,長卵形,花被片1~4,均被腺毛,雄蕊6~30;雌花序穗狀,直立,生于幼枝頂端,通常有雌花1~3朵,總苞片3枚,長卵形;貼生于子房,花后隨子房增大;花被4裂,裂片線形,高出總苞片;子房下位,2枚心皮組成,花柱短,柱頭2裂,呈羽毛狀,鮮紅色。果實近球形,核果狀,直徑4~6cm,外果皮綠色,由總苞片及花被發育而成,表面有斑點,中果皮肉質,不規則開裂,內果皮骨質,表面凹凸不平,有2條縱棱,先端具短尖頭,內果皮壁內具空隙而有皺折,隔膜較薄,內里無空隙。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及丘陵地帶。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產地】 全國多數地區均產,以河北產量大,山西汾陽所產品質佳,銷全國,并出口。 【品種考證】 胡桃為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的植物之一,其入藥約始于唐代,加《千金·食治》、《食療本草》均有記載。宋《本草圖經》謂:“胡桃生北土,今陜、洛間多有之。大株厚葉多陰。實亦有房,秋冬熟時采之。”《綱目》曰:“胡桃樹高丈許。春初生葉,長四五寸,微似大青葉,兩兩相對,頗作惡氣。三月開花如栗花,穗蒼黃色。結實至秋如青桃狀,熟時漚爛皮肉,取核為果。”根據其原植物描述和取核方法,均與現今所用胡桃相吻合。 ①《本草衍義》:“有人患酒渣風,鼻上赤,將橘子核微炒為末,每用一錢匕,研胡桃肉一個,同以溫酒調服,以知為度。”②《綱目》:“洪邁云:邁有痰疾,以胡桃肉三顆,生姜三片,臥時嚼服,即飲湯兩三呷,又再嚼桃、姜如前數,即靜臥,及旦而痰消嗽止。又溧陽洪緝幼子病痰喘,凡五晝夜不乳食,后服人參胡桃湯,即新羅人參寸許,胡桃肉一枚,煎湯一蜆殼許,灌之,喘即定。明日以湯剝去胡桃皮用之,喘復作,仍連皮用,信宿而瘳。此方不載書冊,蓋人參定喘,胡桃連皮能斂肺故也。” 【化學成分】 含脂肪油40~50%(山西省資料,含油量達58.3~74.7%),主成分是亞油酸甘油酯,混有少量亞麻酸及油酸甘油酯。又含蛋白質15.4%,碳水化物10%,鈣0.119%,磷0.362 %,鐵0.035%,胡蘿卜素0.17毫克%,核黃素0.11毫克%。成熟果實含纖維素和戊聚糖。未成熟果實含瓜氨酸(Citrulline)、胡桃葉醌(Juglone)及維生素C。種子含脂肪油58%~74%,為干性油,主成分為亞油酸55%~65%、油酸28%、亞麻酸的甘油酯6.3%~11.9%;并含蛋白質15.4%,碳水化合物10%,以及微量的鈣、磷、鐵、胡蘿卜素、核黃素、α-和γ -維生素E(α-γ-tocopherol E)。胚含5-羥色胺(serotonin)。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