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涩涩综合在线亚洲第一,草莓视频一区二区精品,97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婷婷久

中國醫藥網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中藥大全 > 補虛藥 >

粳米《青陽客棧》

時間:2020-01-31 09:44來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點擊:
【標題】 粳米《青陽客棧》 【名稱】 粳米 【拉丁文】 Semen Oryzae Sativae 【異名】 白米(《千金要方》),粳粟米、稻米、大米(《滇南本草》),硬米(《本經逢原》)。原植物稻又名:(禾余)(《詩經》),嘉蔬(《禮記》),秔(《說文》)。 【性味歸
【標題】
粳米《青陽客棧》
【名稱】
粳米
【拉丁文】
  Semen Oryzae Sativae
【異名】
  白米(《千金要方》),粳粟米、稻米、大米(《滇南本草》),硬米(《本經逢原》)。原植物稻又名:(禾余)(《詩經》),嘉蔬(《禮記》),秔(《說文》)。
【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脾、胃、肺經。
【功效】
  補氣健脾,除煩渴,止瀉痢。
【藥用】
  為禾本科植物稻 Oryza sativa L. (粳稻)去殼的種仁。
【應用】
  主治脾胃氣虛,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心煩口渴,瀉下痢疾。
【注意】
  《食療本草》:“新熟者動氣,常食干飯,令人熱中,唇口干;不可和蒼耳食之,令人卒心痛;不可與馬肉同食之,發痼疾。”
【用法用量】
  9.00 - 30.00 g
【形態】
  一年栽培植物。稈直立,叢生,高約1m左右,葉鞘無毛,下部者長于節間;葉舌膜質而較硬,披針形,基部兩側下延與葉鞘邊緣相結合,長5~25mm,幼時具明顯的葉耳;葉片扁平,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30~60cm,寬6~15mm。圓錐花序疏松,成熟時向下彎曲,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長圓形,兩側壓扁,長6~8mm,含3小花,下方兩小花退化僅存極小的外稃而位于1兩性小花之下;穎極退化,在小穗柄之頂端呈半月形的痕跡;退化外稃長3~4mm,兩性小花外稃,有5脈,常具細毛,有芒或無芒,內稃3脈,亦被細毛;鱗被2,卵圓形,長1mm;雄蕊6;花藥長2mm;花柱2枚,筒短,柱頭帚刷狀,自小花兩側伸出。穎果平滑。花、果期6~10月。
  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區。
【產地】
  主產于長江以南各地。河北、陜西、遼寧、吉林等地亦產,全國各地銷售。
【品種考證】
  據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遺址考古出土的炭化稻谷分析,我國栽培水稻至少已有7000年以上的歷史。本草則由《別錄》始載。《新修本草》云:“稻者,穬谷通名,《爾雅》云:(禾余),稻也;秔者,不糯之稱,一曰秈。汜勝之云:秔稻、秫稻,三月種秔稻,四月種秫稻,即并稻也。”《嘉祐本草》謂:“《說文》云:沛國為(謂)稻為糯,秔(禾余)屬也。《字林》云:糯,粘稻也,秔稻,不粘者。然秔糯甚相類,粘不粘為異耳。”《綱目》指出:“稻(禾余)者,粳、糯之通稱。《物理論》所謂稻者,溉種之總稱是矣。本草則專指糯以為稻也。”從上可知,古代稻米中即有糯、粳、秈之分。盡管所指名稱互有出入,但所述品種盡與今一致。
【采收加工】
  秋季穎果成熟時,采收,脫下果實,曬干,除去稻殼即可。
【炮制】
  《千金翼方》:“研令中斷。”《外臺》:“研碎”。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簸去皮殼。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防蟲蛀。
【附方】
  1.治脾虛泄瀉,不寐 粳米二合,茯苓末一兩。(粳米)煮好,再下苓末一兩,再煮爛食。(《壽世青編》茯苓粥)
  2.治霍亂狂悶、煩渴、吐瀉無度,氣欲絕者 淡竹瀝一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盞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勻頓服之。(《圣濟總錄》竹瀝飲)
  3.治上氣咳嗽,胸膈傷痛,氣喘 粳米二合,桃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以上桃仁和米煮粥,空腹食之。(《圣惠方》粳米桃仁粥)
  4.治妊娠忽然下黃汁如膠,或如豆汁,胎動腹痛 粳米五升,黃芪六兩。以水七升,煎取二升,分為四服。(《醫學綱目》)
  5 下乳汁 粳米、糯米各半合,萵苣子一合(淘凈),生甘草半兩。上研細,用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分三服。(《濟陰綱目》)
  6.治食水芹中毒 用餳粳米、杏仁、乳餅煮粥,食一二碗,日三服。(《衛生易簡方》)
【藥論】
  1.論粳米配伍意義 ①韓愗:“粳米造飯,用荷葉煮餳者寬中,薺菜葉者豁痰,紫蘇葉者行氣解肌,薄荷葉者清熱,淡竹葉者避暑。造粥則白粥之外,入茯苓酪者清上實下,薯蕷粉者理胃,花椒汁者避嵐瘴,姜、蔥、豉汁者發汗,與夫古方豬腎、羊腎之類無非藥力也。”(《韓氏醫通》)②陳嘉謨:“粳米,傷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義,未嘗一拘。少陰證,桃花湯每加,取甘以補正氣也;竹葉石膏湯頻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湯入手太陰,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緩之,使不速于下爾。”(《本草蒙筌》)
  2.論粳米之功為同類米之首 寧源:“粳米,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與早熟米及各土所產赤白大小異族四五種,猶同—類也,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耳。”(《食鑒本草》)
  3.論粳米采造時月不同其功能有異 李時珍:“粳稻六七月收者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為遲粳,十月收者為晚粳。北方氣寒,粳性多涼,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藥,南方氣熱,粳性多溫,惟十月晚稻氣涼乃可入藥。遲粳、晚粳得金氣多,故色白者入肺而解熱也。早粳得土氣多,故赤者益脾而白者益胃。若滇、嶺之粳則性熱,惟彼土宜之耳。”(《綱目》)
  4.論粳米功主脾胃而益五臟血脈精髓 繆希雍:“(粳米)稟土德之正,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本經》益氣止煩止泄,特其余事耳。”(《本草經疏》)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