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爐甘石《青陽客棧》 【名稱】 爐甘石 【英文】 Calamine 【拉丁文】 Calamina (Smithsonitum and Hydrozincitum) 【異名】 甘石(《品匯精要》),盧甘石(《醫學入門·本草》),蘆甘石(《審視瑤函》),羊肝石(《現代實用中藥》),浮水甘石(《中藥志》),爐眼石(《礦物藥與丹藥》),干石(《瘡瘍外用本草》)。 【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肝、脾、肺經。 【功效】 明目去翳,收濕止癢,斂瘡生肌。 【藥用】 為碳酸鹽類礦物菱鋅礦Smithsonite的礦石。 【應用】 用于目赤腫痛,目生翳膜。爐甘石善于退翳,又有收濕作用,為眼科常用之品。不論目赤腫痛,眼瞼赤爛或目生翳障,或翼狀胬肉遮睛均可用之。臨床上常配其他明目退翳之品外用,以加強療效,如李時珍用本品“同龍腦點”,或用本品配海螵蛸、硼砂等分研末,點眼治多種目疾等;《衛生易簡方》治風眼流淚爛弦,配黃連、樸硝等點眼;治目生翳膜,《宣明論方》用本品配青礬、樸消與沸水化開,溫洗患處;目赤腫痛,眼瞼赤爛或翼狀胬肉遮睛,常配硼砂、玄明粉、冰片研細末點眼,方如《證治淮繩》白龍丹。 用于潰瘍不斂,皮膚濕瘡。爐甘石能收斂生肌、收濕止癢,故用治潰瘍不斂,膿水淋漓者,配黃柏、滑石、石膏等同研細末外用,以清熱解毒,收濕斂瘡;諸瘡久不收口者,配龍骨為細末干摻患處,以斂瘡生肌,促使瘡口愈合,方如《御藥院方》平肌散;治癰疽潰后,膿水將盡,可與乳香、琥珀、朱砂等同用。治陰汗濕癢,可與蚌粉、五倍子等研末外摻,如《直指方論》陰汗濕癢方。治聤耳出膿及黃汁,配枯礬、胭脂、麝香為末吹耳,如《醫方大成》紅綿散。 【注意】 忌內服。 【用法用量】 3.00 - 15.00 g 【形態】 1.菱鋅礦 Smithsonite 晶體結構屬三方晶系。單個晶體呈菱面體或復三方偏三角面體,但極少見。常呈鐘乳狀、塊狀、土狀、皮殼狀集合體。純者白色,常被染成灰白、淡黃、淺綠或淺褐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澤或暗淡土狀光澤,晶面上有時呈珍珠光澤。硬度4.5~5,性脆,斷口參差狀。相對密度4~4.5。 產于原生鉛鋅礦床氧化帶。主要由閃鋅礦氧化分解產生易溶的硫酸鋅,交代碳酸鹽圍巖或原生礦石中的方解石而成。 2.水鋅礦 Hydrozincite 晶體結構屬單斜晶系。呈塊狀、土狀、多孔至致密狀、皮殼狀、具細纖維構造的同心帶狀。白色至灰黃、褐紫、淺紫色。土狀光擇,亦呈絹絲光澤。硬度4。相對密度3.5~3.8。 產于礦床的氯化帶中,為次生礦物。主要由閃鋅礦蝕變而成。與菱鋅礦共生。 兩者均產于湖南、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產地】 主產于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四項、融安縣的長安壚、桂林葛家塘,都集散于桂林,四川、云南、湖南亦產。商品過去分生甘石(菱鋅礦)和浮水甘石(水鋅礦)兩種,現均為統貨。銷全國各地,并出口;以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杭州、漢口等地銷量較大。 【品種考證】 爐甘石在《品匯精要》中即有記載,書曰:“謹按此種(爐甘石)出川廣、池州(今安徽貴池縣)山谷。其形膩軟,棱層作塊,大小不一,有粉紅色如梅花瓣者,亦有青白色而挾石者。入藥惟以純白而膩者佳,余色粗礪為劣。”《綱目》曰:“爐甘石所在坑冶處皆有,川蜀、湘東最多,而太原、澤州、陽城、高平、靈丘(今山西省)、融縣(今廣西融縣)及云南者為勝,金銀之苗也。其塊大小不一,狀似羊腦,松如石脂,亦粘舌。產于金坑者,其色微黃為上。產干銀坑者,其色白,或帶青,或帶綠,或粉紅。”從以上所述,入藥惟以純白而膩者為佳,所在坑冶處皆有,川蜀、湘東最多,以及金銀之苗,與形似羊腦、松如石脂亦粘舌等形狀、性質的特征來考證,與礦物菱鋅礦(碳酸鋅)極相符。按伊博恩的意見,認為爐片石是碳酸鋅,即礦物學上所指的菱鋅礦。但據文獻報道當前主產于廣西的爐甘石及其調往各地的爐甘石樣品,經鑒定除有菱鋅礦外,尚有水鋅礦,而且此種水鋅礦也產于鉛鋅礦床氧化帶,并為鋅礦氧化帶中的一種表生礦物,和菱鋅礦伴生。故市售品有以菱鋅礦或和水鋅礦為主的近乎單礦物之集合體,也有以菱鋅礦為主的多礦物集合體。爐甘石主要治眼科疾病,都是煅燒后用。菱鋅礦(碳酸鋅)經燒后變為氧化鋅,而水鋅礦(堿性碳酸鋅)煅燒后同樣變為氧化鋅,與菱鋅礦可起到同樣的藥理作用。因此,菱鋅礦與水鋅礦兩者,在當前均為爐甘石的礦物來源。 【化學成分】 主要成分為碳酸鋅,尚含少量氧化鈣0.27%,氧化鎂0.45%,氧化鐵0.58%,氧化錳0.01%。此石中的鋅,往往為少量的鐵(二價)所取代。另外,有的爐甘石品種尚含少量鈷、銅、鎘、鉛和痕量的鍺與銦。青島和濟南的爐甘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鋅,并含少量鐵、鋁、鈣、鎂等雜質及極微量的鈉。煅爐甘石,主要成分為氧化鋅。(1)菱鋅礦主含碳酸鋅(ZnCO3),尚含少量鐵、鋁、鎂、鈉、鉛、鎘、硅等元素。(2)水鋅礦主含含水碳酸鋅Zn5(CO3)2(OH)6 【理化鑒別】 不熔融。在木炭上燒之則生氧化鋅之薄膜,熱時黃色、冷后則變為白色。熱稀鹽酸能使其溶解并產生泡沫。 為不規則的塊狀,扁平形或圓形,大小不一,表面白色或淡紅色,有凹陷或小孔洞,顯粉性。體輕而質松,易碎,斷面白色或淡紅色,呈顆粒狀,并有細小孔隙,有吸濕性。氣無,味微澀。火煅后即成白色或淡黃色的無晶結塊或細致粉末。以塊大、白色或顯淡紅色、質輕者為佳。 ①《品匯精要》:“爐甘石,出川、廣、池州山谷。其形膩軟,棱層作塊,大小不一,有粉紅色如梅花瓣者,亦有青白色而挾石者,入藥惟以純白而膩者佳,余色粗礪為劣。”②《綱目》:“爐甘石,所在坑冶處皆有。川、蜀、湘東最多,而太原、澤州、陽城、高平、靈丘、融縣及云南者為勝,金銀之苗也。其塊大小不一,狀似羊腦,松如石脂,亦粘舌。產于金坑者,其色微黃為上;產于銀坑者,其色白,或帶青,或帶綠,或粉紅。” 【采收加工】 采得后,除去雜石、泥土。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