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酸棗仁《中藥全書》 【名稱】 酸棗仁 【拼音】 Suanzaoren 【英文】 Spina Date Seed 【日文】 サンソウニン 【拉丁文】 Semen Ziziphi Spinosae 【異名】 棗仁《藥品化義》,酸棗核(江蘇),棘,順棗,東棗,角針(山東),山棗、硬棗(河南)。 【性味歸經】 甘、酸,平。歸心、肝、膽經。 【功效】 養心益肝,安神,斂汗。 【藥用】 本品為鼠李科物酸棗Ziziphus jujaba Mill.var.spinosa (Bunge) Hu ex H.F.Chou的種子。 【應用】 1.用于心悸失眠。本品味甘,入心、肝經,能養心陰,益心、肝之血而有安神之效 故多用于陰血虛,心失所養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癥,且主要用于心肝血虛之心悸、失眠,常與當歸、何首烏、龍眼肉等配伍。若肝虛有熱之虛煩不眠,常與知母、茯苓、川芎等 配伍,如酸棗仁湯;若心脾氣虛之心悸失眠,常與當歸、黃芪、黨參等配伍,如歸脾湯;若心腎不足,陰虛陽亢之心悸失眠、健忘夢 遺,可與麥門冬、生地黃、遠志等配伍,如天王補心丹。 2.用于體虛多汗。本品味酸,可收斂止汗,用治體虛自汗、盜汗,每與五味子、山榮萸、黃芪等同用。 【注意】 有實邪及滑泄者慎服。 1.《本草經集注》:“惡防己。” 2.《本草經疏》:“凡肝、膽、牌三經有實邪熱者勿用,以其收斂故也。” 3.《軒岐救正論·藥性微蘊》:“凡命門火衰滑泄,及素患夢遺者忌用之。” 4.《得配本草》:“肝旺煩躁,肝強不眠,心陰不足,致驚悸者,俱禁用。” 5.《本單求真》:“性多潤,滑泄最忌。”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用法用量】 煎服,10~20g。研末吞服,每次1.5~3g。 【形態】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節上有直的和彎曲的刺。葉互生,長橢圓形至卵狀針形,先端鈍,邊緣有細鋸齒,基部偏斜,基出三脈。花黃綠色,常2~3朵簇生于葉腋;花小形,5出數;子房上位,2室,埋于花盤中,柱頭2裂。核果小,長圓形或近圓形,暗紅色;ㄆ6~7 月,果期8~9月。分布于我國中部、北部。生于向陽或干燥山坡、丘陵、平原、路旁。 【產地】 主產于河北、陜西、遼寧、河南;內蒙古、甘肅、山西、山東、江蘇、安徽亦產。河北產量最大,銷全國并出口。 【栽培】 喜溫暖干燥氣候,耐旱,耐寒,耐堿。適于向陽干燥的山坡、丘陵、山谷、平原及路旁的砂石土壤栽培,不宜在低洼水澇地種植。用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種子繁殖:9月采收成熟果實,堆積,漚爛果肉,洗凈。春播的種子須進行沙藏處理,在解凍后進行。秋播在10月 中、下旬進行,按行距33cm開溝,深7~10cm,每隔7~10cm播種1粒,覆±2~3cm,澆水保濕。育苗1~2年即可定植,按2~3m×1.0m 開穴,穴深寬備30cm,每穴1株,培土一半時,邊踩邊提茁,再培土踩實、澆水。分株繁殖:在春季發芽前和秋季落葉后,將老株根部 發出的新株連根劈下栽種,方法同定植。育苗田在苗出齊后進行淺鋤松土除草,冬至前要進行2~3次。苗高6~10cm時每1hm2追施硫酸 銨225kg,苗高30cm時每1hm2追施過磷酸鈣180~225kg。為提高酸棗座果率,春季須進行合理的整形修剪,或進行樹形改造,把主干1m 以上的部位鋸去,使抽生多個側枝,形成樹冠;也可進行環狀剝皮,在盛花期,離地面10cm高的主干上環切1圈,深達木質部,隔0.5~ 0.6cm再環切1圈,剝去兩圈間樹皮即可,20日左右傷口開始愈合,1個月后傷口愈合面在70%以上。蟲害有黃俐蛾,幼蟲期可噴90%敵百 蟲800倍液或青蟲菌粉500倍液。 【品種考證】 酸棗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睹t別錄》云:“生河東叫澤,八月采實,陰干。”《新修本草》曰:“此即樲棗實也,樹大如大棗,實無常形,但大棗中味酸者是。”《開寶本草》指出:“此乃棘實,更非他物。若謂是大棗味酸者,全非也。酸棗小而 圓,其核中仁微扁;大棗仁大而長,不類也。”《本草圖經沙謂:“今近京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坂及城壘間。似棗木而皮 細,其木心赤色,莖葉俱青,花似棗花,八月結實,紫紅色,似棗而圓小味酸。”《開寶本草》、《本草圖經》所述及《本草圖經》附 圖與今之酸棗原植物特征一致。 【商品規格】 商品有順棗仁、東棗仁兩種,均分為一、二等。以粒大、飽滿、外皮色紫紅,光滑油潤,種仁色黃白、無核殼者為佳、習慣以順棗仁為最優。 規格等級標準:一等:呈扁圓形或扁橢圓形、飽滿。色,有油性。味甘淡。核殼不超過2%。二等:干貨。呈扁圓形或扁橢圓形,色,有油性。味甘淡。核殼不超過5%,出口商品均不分等級、要求:身干。雜質不得超過5%, 無蟲蛀、霉變。 【顯微特征】 酸棗仁粉末:1.種皮柵狀細胞斷面觀1列,長條形,外壁增厚,側壁上中部甚厚,下部漸。话痪形,含紅棕色顆粒狀物,光輝帶位于柵狀細胞外側;頂面觀類多角形,于最上部可見垂周壁具多數輻射狀孔溝;底面觀類多角形或圓多角形,壁具層紋。 2.種皮內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或類方形,垂周壁呈密集的連珠狀增厚;斷面觀扁長方形,垂周壁呈梯狀增厚。 【化學成分】 1.三萜及三萜皂甙類酸棗仁中三萜類成分分為羽扇豆烷型(lupane--type)和齊墩果烷型五環三萜(oleanane—type pentacyclic triterpenoids)二類。前者包括白樺 脂酸(betulinic acid),白樺脂醇等;后者包括oleanonic acid, maslinic acid等。到目前為止,從酸棗仁中分離的皂甙有9種,主要有酸棗仁 皂甙(jujuboside) A、B等,屬于達瑪甾烷型, 是由酸棗仁皂甙元(jujubogenin)所衍生的皂甙。 2.黃酮類至目前為止,從酸棗仁的水提物中共分離、鑒定了9個黃酮類化合物swertisin,spinosin,zivulgarin,6”’-feruloylspinosin,6”’- sinapoylspinosin等等。這些化合物均屬于黃酮碳甙(falvone—C—glucoside)。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