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光教授介紹,隱性感染者只要體內有病毒,被蚊蟲叮咬后,同樣具有傳染性。登革病毒血癥(血液中能檢測到病毒)的時間大約為1周,也就是說,這一時間被蚊蟲叮咬,都可能造成傳播。 但寨卡病毒這方面的數據比較有限?茖W家發現,寨卡病毒在人的體液、唾液、精液里都比較容易出現,加上已經發現寨卡病毒能通過性傳播,寨卡病毒的隱性感染者,或許會成為一個更大的問題。2月16日,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發布的資料顯示,廣東省首例輸入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接受隔離治療4天后,體溫恢復正常,病情好轉,血液中已檢測不到病毒,但在尿液和唾液中仍發現病毒核酸呈陽性。官方資料顯示,寨卡病毒病的潛伏期目前尚不清楚,有限資料提示可能為3~12天,患者的傳染期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產生病毒血癥,并具備傳染性。 如何防控隱性感染者?讓所有人去做病毒檢測,顯然不現實。陳曉光教授認為,對公眾來說,更有實際意義的指南,一是不要去寨卡病毒病流行地區,不得不去時,要做好防蚊措施。二是如果在當地被蚊蟲叮咬過,回來時要主動去檢查,出現癥狀時更應該如此。“關鍵還是要多做科普宣傳和教育。” 廣東省疾控中心首席專家何劍峰透露,廣東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患者此前在委內瑞拉工作,雖居住在寨卡病毒流行區,此前卻并不知情,也未能主動申報。目前大陸兩名輸入性病例,均是由廣東口岸檢疫部門發現的。 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鐵表示,廣東與南美地區交流較為頻繁,不少廣東人都在南美寨卡病毒流行區居住、經商、務工等。由于南美地區的官方語言主要為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而大多數務工人群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往往與當地語言不通,也看不懂相關的疫情提示,具有相當的潛在風險。因此,他提醒,如果有親友在南美疫情流行地區,國內親友應主動告知其相關疫情知識,提醒注意防護。 防蚊滅蚊是重中之重 預防寨卡病毒流行,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控制傳播媒介——蚊子。 陳曉光教授說,經過登革熱大流行的“洗禮”,廣東地區已經有了一套比較完善的蚊媒防控措施和經驗。當然,也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比如如何利用現代生物、電子和互聯網技術,敏感特異實時地監測蚊媒密度;除了化學殺蟲劑外,如果利用更加綠色環保的殺蟲劑等。陳曉光介紹,他們團隊預判到蟲媒傳染病將越來越嚴重,實驗室也正在研發相關產品,“沒想到來得這么快”。據悉,目前在蚊媒監測方面,使用的主要方法還是比較原始的人工方法,費時費力且不夠敏感特異。陳曉光實驗室正在研究利用互聯網監測技術,用電子探頭及時檢測進入誘捕器內的蚊子,實時監測蚊媒密度。另外,其實驗室也在研究專門針對蚊子的生物殺蟲劑,以實現對媒介蚊蟲的“精準消殺”。 科學家們也正在尋找更多方法對付蚊蟲,包括基因技術。最著名的案例是英國Oxitec公司改良的“轉基因蚊子”,這種帶有“顯性致死基因”的雄蚊,必須依賴一種只有在實驗室才能提供的膳食營養劑存活。與雌蚊交配后,產生的后代因缺乏這種膳食營養劑,在成年之前就會死亡。2012年巴西登革熱就是靠Oxitec公司的轉基因蚊子降低了90%以上的伊蚊總數,最終控制了疫情。 而廣州的科學家們尋求的是另一種方法。2015年3月,中山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熱帶病蟲媒控制聯合研究中心奚志勇教授團隊,在南沙區沙仔島陸續釋放數以十萬計的“絕育”蚊子,即攜帶新型沃爾巴克氏體的白紋伊蚊雄蚊。這是沃爾巴克氏體技術控制蚊媒及阻斷登革熱項目在國內的第一次田間試驗。“絕育”雄蚊與雌蚊產生的卵將無法發育。項目組相關負責人、中山大學鄭小英副教授告訴南方日報記者,第一個試點并未在沙仔島全島投放,在投放區域的種群壓制效果已經超過了90%。“絕育”蚊子是否有可能進入城區投放?鄭小英表示,暫時還沒有相關計劃。 而奚志勇教授去年底在一次研討會上曾透露,南沙區沙仔島的首個試驗效果很好,已初步選定廣州第二個小島作為蚊媒釋放試點,預計今年3月份,就將釋放“絕育”雄蚊。第二個試點順利完成后,該項目將進入產業化階段。 寨卡病毒暴發后,也有媒體猜測與高科技滅蚊存在關聯,甚至有聲音直指寨卡病毒的暴發,是因為巴西利用轉基因技術防制埃及伊蚊的項目。對此,陳曉光教授認為,這純屬無端猜測,沒有任何科學證據。“就像一個人早上喝了杯酸奶,中午拉了肚子,不能說拉肚子就是酸奶導致。兩者是平行關系,有沒有必然聯系,需要科學證據。目前還沒有任何站得住腳的證據證明這一點。” 針對轉基因蚊子的爭議,奚志勇教授近日回應媒體時表示,沃爾巴克氏體蚊子的基因是完整的,對于自然環境和其他生物包括人也是安全的。不過他也表示,要把這種方法用于其他地方控制寨卡病毒,還需要更多領域的研究。 陳曉光則認為,人類在千方百計滅絕蚊子,蚊子也在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期待一種措施就能徹底地控制蚊子甚至消滅蚊子,不說是癡人說夢也至少是非常困難的,需要多種方法并舉。他所在的實驗室,正在從事一項從白紋伊蚊中分離雄性決定因子的研究,未來一旦成功,可能讓蚊子“只生男不生女”。 “目前國內外對蚊媒的控制策略都是物理防制、化學防制和生物防制等多重并舉的綜合防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廣泛發動群眾,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從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社區做起,消滅蚊蟲孳生地,這是最行之有效的防控蚊媒傳染病的措施。” 早期產檢就能發現“小頭嬰” 寨卡病毒之所以引起全世界關注,跟可能引發新生兒小頭癥有關。 小頭癥是嬰兒在子宮或嬰兒期大腦發育異常導致嬰兒頭部出現非正常變小的一種罕見病;加行☆^癥的嬰兒和兒童通常會在生長過程中出現大腦發育困難。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去年底巴西境內已經發現近4000例疑似小頭癥病例,相比2010年增加了30多倍。雖然有機構認為,這一統計的標準過于寬泛,數據有水分。但最新的證據表明,巴西新生兒小頭癥等新生兒畸形可能與懷孕期間感染了寨卡病毒相關。研究者已經從流產的胎兒病理標本中監測到寨卡病毒,并且這種病毒也在小頭畸形的嬰兒中被檢測到。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