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王軍飛、宋莉萍)3月1日,第四批國家援助湖北中醫醫療隊廣東隊接管的武漢雷神山醫院感染三科六病區(C6病區)又傳來好消息:15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其中5位患者采用純中醫治療方案,10位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加上近日出院的6位患者,已有21人符合出院標準,其中10人經過病情評估后采用純中醫藥治療。 10天,病區近半患者符合出院標準出院,廣東中醫是怎么做到的?對此,廣東省中醫院重癥醫學科專家鄒旭有四大心得體會,“四神達一”。 心得一: 一分治療九分護理 鄒旭說,科室醫生均具有中西醫結合的工作經驗,在制定診療方案時,會注重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相結合,尤其是中醫藥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具備突出優勢的關鍵環節,會使用中醫“組合拳”的辦法辨證施治。 另外,科室護士大都具有護理重癥患者的豐富經驗。常言道“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鄒旭教授卻強調“一分治療,九分護理”。對于特殊病人,護理人員起的作用非常重要。他們不僅要完成每日的臨床護理工作,還要照料患者的起居飲食,甚至要對患者出現的不安、焦慮、恐慌等現象進行心理護理。通過八段錦、耳穴壓豆、刮痧、火龍罐等中醫特色護理療法,對患者進行情志調養,幫助患者康復。病區內的中醫“智囊團”與強大的護理團隊相互協作,讓療效得到了有力保證。 心得二: 中藥專人專方 疫情暴發以來,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不斷完善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特別是中醫藥治療方案,一個多月戰斗下來,已經積累了不少中西醫結合救治經驗。在國家制定的診療方案和張忠德教授的指導下,醫療隊根據武漢當地的地理形勢、氣候等特點,因時、因地、因人“三因制宜”地開具了幾副普方;再結合每一個患者本身的病因病機,進行辨證性加減,或直接開具專人專方。 鄒旭教授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肺病治肺”。針對新冠肺炎患者,必須盡早使用扶陽固脫的湯藥,即使在發病初期有發熱、胃腸道不適等表癥,也應注重固本培元,扶助患者的元氣不被損耗。 心得三: 小小銀針立奇功 鄒旭教授及其團隊在病區查房時,都會攜帶針灸針,隨時為病區內的患者施針治療。其中,陳鹿鳴醫生特別善于使用腹針調整病人氣機升降,緩解患者氣促癥狀。鄒旭說,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炎癥導致其氧合功能變差,除了通過外界力量提高供氧量,還可以通過針灸降低患者的耗氧量。運用多種針法手法,可以幫助患者緩解氣促氣短、呼吸困難、失眠焦慮、心悸心慌、胃腸功能紊亂等各種癥狀,從而使得他們的供氧與耗氧達到動態平衡點,患者血氧飽和度改善,病情就不會朝著危重癥方向發展。 心得四: 及時給予氧療法 血氧飽和度是判斷新冠肺炎患者病情輕重的一個重要指標。若長期缺氧,損傷臟器,病情就可能會向重癥、危重癥轉變。及時給予氧療法,對氧合功能差的患者有很大幫助,能降低危重癥發生率。 此前鐘南山院士曾在會診中推薦了氫氧氣霧化機,還親自協調配備了幾臺送往病區。這對緩解重癥患者的缺氧癥狀有不錯效果。而中醫藥治療不應排斥現代醫學的成果,先進技術的引進是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的途徑之一。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