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日前在美國華盛頓正式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研究報告,并從基礎研究、體細胞、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三方面提出相關原則。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作為委員會中唯一一位中國學者,全程參與了研究討論工作。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治療人類疾病有著廣闊前景,但相關研究在不少國家引發了倫理爭議。裴端卿介紹,此次報告提出的基本原則,不僅代表基因編輯領域科學家的共識,還代表了全球頂級的倫理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的廣泛共識。 “這些原則有望為科學界對相關問題探索提供可接受的權威性依據。”裴端卿說,各國可以參照本研究的成果與建議,結合自身國情及現有法律,來制定人類基因編輯的管理條例甚至立法。 2015年12月首次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后,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成立了由22位學者組成的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開展全面研究。 這22位學者大部分來自美國,也包括來自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以色列和中國的學者。 裴端卿介紹,首次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對中國在人類基因編輯研究的倫理問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討論,充分肯定了中國學者在這一領域研究的倫理合理性。此次發布的報告為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運用提出了系統性、原則性框架,具有積極意義。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