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是北京大學醫學部105周年慶典日,當天下午舉辦了以“厚道·醫學”為主題的講述交流會。“北醫具備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優良傳統,然而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深刻意識到面臨著種種挑戰。”北京大學副校長、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提出,在健康中國和“雙一流”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北大醫學部要面向國家使命和社會需求,立足北醫優勢,努力開創北大醫學新篇章。![]() 北京大學副校長、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黃大無 攝 立德樹人是北大醫學的根本 “北醫歷經風雨滄桑,培養了一代代醫學人才,為人類貢獻了世界級的‘中國指南’、‘中國藥物’和‘北大方案’。”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醫學部黨委書記劉玉村指出,北大醫學部的根本是立德樹人,要培養為民眾的健康盡心竭力的醫學人才,“新時代的北醫人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肩負起建設好北大醫學的責任”。 據了解,北大醫學部創立于1912年,是中國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開辦的第一所專門傳授西方醫學的國立醫學校。作為國家醫學教育的排頭兵、領頭雁,北大醫學部堅持引領中國醫學教育發展,在2006年開始進行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建設和PBL實踐,在2009年啟動了教育教學一體化改革,在2012年率先在國內開展“勝任力導向”的第三代醫學教育改革實踐。今年9月,北大醫學部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和護理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北醫具備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優良傳統,作為北醫的一員,我們擁有堅定自信。然而在北醫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深刻意識面臨著種種挑戰。”詹啟敏提出,北大醫學部未來的發展“要打破學部和學科之間的壁壘,通過醫學整合北京大學所有和醫學相關學科發展的資源,推動醫工結合,醫理結合,醫學和光學、電子、材料、納米技術、生物信息、大數據結合。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推動醫學人才培養、醫學科技創新和臨床醫學全面發展”。 ![]()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醫學部黨委書記劉玉村。黃大無 攝 醫藥創新為更多患者提供健康方案和精準用藥 “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救死扶傷,不辭艱辛。”這是北醫新生入學時的誓言。醫療水平的發展離不開科研創新,身為投身科研的北醫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黃曉軍教授發展了“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血液惡性疾病”的新體系,讓全球數以萬計的患者重獲新生,這一創新體系在國際上被譽為“北京方案”。 回顧“北京方案”的創新之路,黃曉軍表示:“這是一個挑戰權威、打破壁壘的技術創新之道。這是一個接受質疑、回應質疑、重塑自我、變得更強大的過程。這也需要倫理和創新的平衡,需要制度和環境的改革。” 作為脊柱外科3D打印臨床應用領域的領軍人物,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劉忠軍教授表示,身為北醫的醫生,除了在專業領域內恪盡職守、救死扶傷之外,還應做全民健康事業的實踐者、推動者,做醫學科技創新的開拓者、引領者,做出影響世界的原創性成果,“理應肩負起國家與民族的責任,撐起中國醫學的脊梁”。 北京大學藥學院焦寧教授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多年前他也曾陪伴身患癌癥的父親四處求醫問藥。他表示,那段經歷讓他重新認識了科研的意義,“醫藥創新的核心是‘人’的需求,這個‘人’可能不是別人,就是你、我、朋友或家人。科研要為患者提供精準用藥,讓更多的患者從‘無藥可救’到‘藥到病除’”。 北醫的老領導,醫學部現任領導,各學院、附屬醫院、教學醫院、直屬單位等老師們,離退休教師代表、校友代表、學生代表,以及關心支持北醫發展的各界代表共900余人到場參與活動。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