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全球第一位死亡原因,低收入與中等收入國家心血管疾病負擔和危害尤其嚴重。為應對心血管疾病帶來的全球性挑戰,8月7日,由中華醫學會和國家心血管病中心聯合主辦的2015中國心臟病大會(CHC)在北京舉行,今年的主題為“健康的心臟·更好的生活——創新·轉化·合作”,會議將持續至8月9日。 高血壓、高血脂成心血管病高發的推手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和疾病譜變化,我國心血管疾病發病率持續上升、疑難重癥不斷增多,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患病率、高醫療風險及高醫療費用的第一大慢性疾病,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健康。 中國心臟大會主席、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院長胡盛壽教授在大會報告中表示,目前我國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學研究日趨深入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突破,如中國臨床研究和國產支架被國際認可、心血管基礎醫學研究推陳出新等。與此同時,心血管研究也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比如心血管疾病過快增長,給社會和個人帶來沉重的負擔等。胡盛壽表示,過去20年間,我國缺血性心臟病所致死亡率增長了120%,主要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持續攀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控制形勢嚴峻,中國居民高血壓和高血脂癥患病率持續上升,成為其他繼發性心血管疾病高發的推手。心血管研究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還包括醫療資源的不足和相對浪費、心血管疾病治療針對性差等。China PEACE(冠心病醫療結果評價和臨床轉化研究)揭示,急性心梗診療不規范普遍存在,醫療資源在防治領域投入不足和有效利用比較少。 推動重大慢病管理,開展大規模臨床研究 面對嚴峻的心血管疾病的負擔和挑戰,有效解決面臨的諸多問題,越來越多地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依靠國際和地區間合作,需要與全世界各國和地區交流經驗。胡盛壽說,“在研究和開發層面,我們需要更多‘創新’的防治技術與手段,并加速其向臨床‘轉化’和推廣應用;在人群和區域層面,我們應以人群健康為中心,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與危險因素的預防;在臨床工作中,應以病人為中心,努力實現不同學科間的有效整合,強調醫療質量,提升醫療服務品質。無論是實驗研究、臨床實踐,還是人群防治,都需要來自國內外眾多長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專家、學者、企業和非政府組織代表的積極‘合作’,從國家政策、中外經驗、轉化醫學研究、社區管理等多層面進行研討與交流,進一步促進理解、預防、控制威脅人類的心血管疾病,為心血管疾病防控獻計獻策。” 胡盛壽表示,未來的重點研究方向,將包括推動重大慢病管理,開展大規模的臨床研究,強化心血管疾病臨床應用型研究標準數據集和信息化平臺、建立和維護生物資源標本庫,建立和完善中國的心血管疾病的分類系統,推動疾病模型轉化研究以及建立基于人類疾病和中國人群的心血管病防控體系等。 從北京國際心血管病論壇第一屆(2004)開始,到2011年升級為中國心臟大會CHC,中國心臟大會目前已發展成為我國乃至亞太地區心血管業界最具影響力的心血管疾病學術盛會。學術內容覆蓋心血管疾病基礎研究、流行病學和人群預防、心血管疾病影像和檢驗、心血管病治療學、護理等各個方面。今年大會還在心血管疾病基礎研究新進展、創新技術手術轉播、臨床研究、基層培訓四大領域新增了專題論壇,充分展示當前國內外心血管疾病精準醫學研究的前沿與成果。來自我國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在CHC2015大會上分享最新學術研究成果,討論實踐中的熱點問題,交流心血管病醫、教、研、防及產業的各種信息,共同應對心血管疾病的國家、地區及全球性挑戰。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