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2019年度PM2.5來源解析成果公布 廣州PM2.5占比最大的來源是移動源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杜娟 通訊員穗環宣)近日,市生態環境局發布了廣州市2019年度PM2.5來源解析成果,PM2.5來源中占比最大的是移動源,占比28.9%。持續的研究顯示,近三年來,廣州市PM2.5各化學組分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PM2.5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2019年廣州市PM2.5來源中移動源占比達28.9% 為厘清廣州市PM2.5主要來源及化學組分,評估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實施效果,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從2015年起,每年組織開展PM2.5來源解析,近日完成了2019年度解析工作。 研究表明,2019年廣州市PM2.5來源中占比最大的是移動源,占比28.9%(其中,機動車為15.0%、非道路移動源為13.9%);面源(農業、生活等)為20.5%、燃煤源為13.9%、自然源為12.7%、工業工藝源為7.6%、揚塵源為6.7%、生物質燃燒源為6.4%。 全市各個區域PM2.5的來源有所不同。其中,城區的機動車源、燃煤源、工業工藝源和揚塵源影響較大;非道路移動源、面源(農業、生活等)對廣州南部區域影響較大;生物質燃燒源、自然源對廣州北部區域影響較大。 PM2.5各化學組分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 2019年,廣州市PM2.5化學組分中,有機質占比最大,為42.4%,硫酸鹽、硝酸鹽、銨鹽分別占16.4%、4.7%、5.4%;元素碳占3.9%,重金屬元素占1.9%。二次細顆粒物主要由揮發性有機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等氣態前體物經化學反應生成。 近三年來,廣州市PM2.5各化學組分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在PM2.5污染源來源中,燃煤源、生物質燃燒源、揚塵源和機動車源分別下降41%、40%、19%和15.8%,工業工藝源保持穩定,非道路移動源、面源(農業、生活等)和自然源的影響上升。在化學組分中,有機質(OM)、硫酸鹽(SO42-)、硝酸鹽(NO3-)、銨鹽(NH4+)和重金屬(Metals)較2017年分別下降1%、18%、41%、31%、48%;元素碳(EC)較2017年有所上升。 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以上數據表明,近年來,廣州市堅持以保障環境安全、服務社會發展為重點,按照“減煤、控車、降塵、少油煙”的工作思路,不斷壓減煤炭消費總量,嚴控機動車船等移動源污染,提升揚塵污染控制水平,加強餐飲油煙和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整治,PM2.5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017年至2019年,廣州市PM2.5年均濃度連續三年達到35微克/立方米的國家二級標準,2020年PM2.5平均濃度為23微克/立方米,持續擦亮“廣州藍”城市名片。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深化PM2.5來源解析工作,利用研究成果科學指導大氣污染防治,采取針對性措施,全力推進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