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最強天團”首次聯合大會診 把脈問診新冠肺炎患者 六成已上“人工肺”ECMO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粵衛信、彭福祥、梁嘉韻) 昨日,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20多名頂尖專家組成“最強天團”,齊聚中山一院高端遠程會診中心,為省內5名病情十分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把脈問診”,討論和制定最佳治療方案。這也是前所未有的三家中山大學附屬醫院聯合大會診。 云集三強院10多科室20位大咖 此次會診由中山一院副院長陳旻湖教授主持,記者現場看到,會診現場集中了中山大學副校長、中山一院院長肖海鵬教授,中山一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學科帶頭人、新冠肺炎國家專家組成員謝燦茂教授,中山二院副院長劉超教授,中山三院副院長、感染科崇雨田教授等20多名業界大咖。他們通過遠程視頻連線,共同為東莞市人民醫院、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和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5位患者進行多學科會診。 肖海鵬介紹,出席的都是國家和省內的會診專家,涉及10多個學科。之所以要這樣安排,是因為這些病人是目前省內最危重的病例,不止肺有大問題,還多器官衰竭,肺、消化系統、肝、腎、心甚至出血凝血系統都出問題,需要更綜合性、更針對性多學科努力,幫他們渡過難關。 病情最重的已上“人工肺”18天 記者現場看到,接受聯合大會診的5位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十分危重。其中3人已使用了高精尖醫療設備“人工肺”ECMO進行救治,4人需要氣管插管,一位病情最嚴重的患者已利用ECMO維持生命達18天,氣管插管28天,同時進行CRRT(床旁血液濾過)治療20天。 東莞一名75歲患者,發燒、氣促、咳嗽,1月29日發病,因其有明確的湖北人員接觸史,2月2日以疑似病例收治,后確診為陽性。因為有20多年的高血壓病史、慢性腎功能不全等,盡管當地醫院全力救治,但病情仍然加重,上呼吸機、使用激素、上“人工肺”,甚至多次輸了新冠肺炎康復者血漿,但氣道、消化道、尿道等多處出血、“人工肺”內血栓增多,血壓在升壓藥維持下依舊不穩定,可謂病情十分兇險。 “生命無價,哪怕有1%的希望,我們都會100%努力!”肖海鵬說。 專家:“治病血漿”并非萬能 對于外界認為,病例應當在早期得到更有效的救治,肖海鵬分析,廣東全省經過五六百億元“強基層”醫療衛生系統建設后,醫療救治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病例轉重很大部分原因是新冠肺炎病情變化造成的。 “我們知道,新冠病毒很狡猾,80%多感染者是輕癥甚至無癥狀,跳廣場舞都沒問題,其余的發展為重癥、危重癥,甚至肺一下子全白了,病情變化快到驚人。”肖海鵬說。他指出,年齡大、有基礎病、感染后合并癥多,是重癥、危重癥的最常見的發生原因,尤其是糖尿病、心血管病、腦血管病、慢性肺氣腫、機體抵抗力差等因素尤其要注意。在治療上,目前未有明確的特效藥,尤其是到炎癥反應、合并癥齊發的階段,只能依靠個體化的因人而異精準治療。“‘治病血漿’對病情有幫助,但并非萬能。”肖海鵬強調,多器官問題,更需要多學科綜合治療方案。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