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連著民心,民生凝聚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發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無論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還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都要托好民生之底。只有民心穩了,人心齊了,我們才能全心地投入戰“疫”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確保兩手抓兩不誤。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直把民生保障放在重要位置,對疫情防控期間的民生保障問題做出了有力部署,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廣州也出臺各種政策,涵蓋生活物資保障、就業、稅收減免、網上政務等方方面面,盡量減少防控工作對人民群眾正常生活的影響。3月3日,《廣州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發布,里面對個人防護、復工復產單位防控、商業服務區等提出了具體要求,明確提到居家隔離人員違反規定將轉為集中隔離、電影院等場所仍暫緩開放等措施。這也是疫情發生以來,廣州市防控指揮部發布的第4號通告。這些舉措對于保障民生、保持社會穩定將起到積極作用。 保障民生,要盯緊基本需求。民以食為天,“菜籃子”“米袋子”就是最基本的民生。老百姓一日三餐所必需的蔬菜、水果、米面、雞蛋、牛奶等,能否得到充分供應、價格能否保持穩定,這些直接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進入復工復產階段,口罩等基本防護用品能否有保障,防控措施是否完備,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是否正常運行,能否安全順利地返回工作崗位,這些都是最具體最基本的民生需求。而這些小事情,恰恰也是民生保障的晴雨表,是經濟社會正常有序運轉的前提,必須優先解決好。 保障民生,要聚焦困難群眾。疫情對困難群體的沖擊更大,在防疫中,千萬不可以忽略了獨居、空巢老人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其他困難群體。一方面,他們對疫情的了解相對滯后,防護意識薄弱,防護物資匱乏;另一方面,不少老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本身免疫力低下。此外,疫情防控工作龐雜繁瑣,基層力量有限,一些困難群體容易成為防控盲區。此前,個別地方便發生過腦癱患兒因家人被隔離無人照顧而死亡的個案。社區和基層工作人員一定要把工作做實做細,加強對轄區內特殊群體和困難家庭的關懷工作,盡量幫助他們解決疫情防控期間遇到的生產生活問題,謹防因疫情引起的致貧返貧現象發生。 保障民生,要解決急難問題。非常時期,城市運行的不少領域按下了暫停鍵,許多平時很簡單就能辦理的事情辦不了,成了民生痛點。在很多城市,醫院不能正常開診讓慢性病人著急,交通不便無法正常返工讓人著急,檔口不能開張但不得不支付租金水電費讓人著急……保障民生,就要為老百姓解決這些急難問題。廣州不少醫院通過微信公眾號開通互聯網醫院服務,慢病患者可在線復診、開藥續方、藥品配送;不少企業開通了點對點接送員工返崗的大巴;社保、醫保、稅務、政務服務大廳等部門紛紛推行“網上辦”“掌上辦”不見面服務,切實紓民困解民憂,讓急事不急,難事不難,將疫情影響降到最低。 疫情無情,但在疫情防控中只要能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安全和健康,滿足群眾正常生活需求,維護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就能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注入不竭的信心和動力。 “一手抓防控 一手抓發展” 系列評論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