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規格】 少數地區有以粘土巖及含石英、方解石的赤鐵礦等作為禹余糧使用者,均為禹余糧的偽劣品種,應注意鑒別。 【化學成分】 為沼鐵礦(Bog-iron-ore),主要成分大約相當于 Fe2O3·3 H2O,但因夾雜砂石、有機物等之量不同,所含Fe2O3可從20~78%不等;又常含多量的磷酸鹽。青島市售的禹余糧,主要成分為Fe2O3, 又含 Al, Mg, K,Na, PO4等。 主含堿式氧化鐵FeO(OH)(褐鐵礦)。尚有較多的石英SiO2和赤鐵礦Fe2O3并存。含少量錳、鋁、鈣、鎂、磷、鈦、鉀、鈉、碳等元素,有些產品還含少量鉛。 【理化鑒別】 部分溶于鹽酸。其溶液顯鐵化合物的各種特殊反應。 【藥理作用】 用100%禹糧石的生品、煅品、醋淬品水煎液0.25ml分別給小鼠灌胃,觀察小鼠胃腸道推進運動.發現三者均能抑制腸蠕動,其移行率分別為61.3%,50.6%,5.6%,而對照組為80.9%。 100%禹糧石的生品、煅品、醋淬品水煎掖按o.ml/10g灌胃,每日次,連續5d,同時測定凝血時間及出血時間。生品禹糧石對兩者均有明顯縮短作用,而禹糧石經煅制后,則出現延長作用。 小鼠靜脈注射禹糧石煎劑的LD50為8.25g/kg,中毒癥狀有拒食、肺充血和肝腫大。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挖,采挖后去凈雜石、泥土即可。 【炮制】 1.禹余糧 《本草圖經》:“用之宜細研,以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證治準繩》:“生搗細,羅過用。”《本草匯》:“研細,水澄,飛。”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打碎。生品以澀腸止瀉、止帶為主。 2.煅禹余糧 現行,取凈禹余糧,置適宜的容器中,用無煙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放涼,碾碎或搗碎。 3.醋禹余糧 《圣惠方》:“火燒令赤,于米醋內淬,搗研如面。”《朱氏集驗方》:“火煅醋淬凡十次,為細末,用水飛過,再入干鍋內火煅通紅,再飛。”《世醫得效方》:“醋淬,水飛過,搜作錠子,候十分干,入沙內,養火三日,罐子埋地中,出火毒一宿。”《本草蒙筌》:“火煅醋淬凡十次,為細末,用水飛過,再入干鍋內火煅通紅,再飛。”《良朋匯集》:“醋浸。”現行,取凈禹余糧,打碎,置適宜的容器內,用無煙武火煅至紅透,立即投入醋內淬酥,取出,干燥。每禹余糧100kg,用醋30kg。煅淬后易于粉碎,增強收澀性。醋禹余糧以收斂止血為主。 貯干燥容器內,醋禹余糧密閉,置干燥處,防塵。 【附方】 1.治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 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糧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赤石脂禹余糧湯) 2.治冷勞,大腸轉泄不止 禹余糧四兩(火燒令赤,于米醋內淬,如此七遍后,搗研如面),烏頭一兩(冷水浸一宿,去皮、臍,焙干,搗羅為末)。上藥相和,用醋煮面糊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食前,以溫水下五丸。(《圣濟總錄》神效太乙丹) 3.治老人多滑泄氣虛者,久不止 禹余糧四兩(鹽泥數層封固,炭火煅半日),白術八兩,甘草一兩,補骨脂三兩,俱用酒拌炒,研為末,和入禹余糧末內。每服三錢,早晨參湯或米湯調下。或用飴糖作丸,亦可。(《方脈正宗》) 4.治婦人帶下 白下,禹余糧一兩,干姜等分;赤下,禹余糧一兩,干姜半兩。禹余糧用醋淬,搗研細為末。空心溫酒調下二錢匕。(《勝金方》) 5.治婦人少腹痛,面青或黃或赤或黑,不能喘息 禹余糧,為末。每服二錢匕,米飲調下,日二三服,極效。(《衛生易簡方》) 6.治五勞七傷,氣脹飽滿,黃病四肢無力,女子赤白帶,干血勞癥,久瘧痞塊 余糧石二斤半,好醋八斤,同煮醋干為度。(《秘傳大麻瘋方》) 7.治產后煩躁 禹余糧一枚狀如酸(饣兼)者,入地埋一半,四面緊筑,用炭一秤,發頂火一斤假,去火三分,耗二為度,用濕砂土罨一宿方取,打去外面一重,只使里內細研,水淘澄五七度,將紙淋干再研數千遍。患者用甘草煎湯調二錢匕,只一服,立效。(《經驗方》) 8.治大風癘疾,眉發禿落,遍身頑痹 禹余糧二斤,白礬一斤,青鹽一斤。為末,罐子固濟,炭火一秤煅之,從辰至戌,候冷,研粉,埋土中,三日取出,每一兩入九蒸九爆炒熟胡麻末三兩。每服二錢,荊芥茶下,日二服。(《圣惠方》) 9.滅瘢痕 禹余糧、半夏等分。末之,以雞子黃和。先以新布拭瘢令赤,以涂之勿見風,日二。(《千金要方》) 【參考文獻】 《本經》:“禹余糧,味甘寒。主治咳逆、寒熱、煩滿,下利赤白,血閉癥家大熱。煉餌服之,不饑、輕身、延年。生池澤。” 【藥論】 1.論禹余糧固澀收斂之功 ①成無己:“重可去怯,余糧之重以鎮固。”(《注解傷寒論》)②李時珍:“其性澀,故主下焦前后諸病。”(《綱目》)③張石頑:“重可以去怯,禹余糧之重,為鎮固之劑。手足陽明血分藥,其味甘,故治咳逆寒熱煩滿之病。其性澀,故主赤白帶下前后諸病。仲景治傷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丸主之,取重以鎮痞逆,澀以固脫泄也。”(《本經逢原》) ④黃元御;“禺余糧止小便之痛澀,收大腸之滑泄。《傷寒》禹余糧丸,治汗家重發汗,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痛者,以發汗太多,陽亡神敗,濕動木郁,水道不利,便后滯氣梗澀,尿孔作痛,禹余糧甘寒收澀,秘精斂神,心火歸根,坎陽續復,則乙木發達,滯開而痛止矣。赤石脂禹余糧湯用之治大腸滑脫,利在下焦者,以其收濕而斂腸也。”(《長沙藥解》) ⑤王劍賓:“禹余糧性味甘涼,《本經》主治咳逆寒熱煩滿,以其有收澀之力也。收澀則可以利氣而止咳,濕化而不煩;濕熱下注則下赤白,清熱收澀即赤白自止;濕阻則血閉,收澀可以通閉,癥瘕大熱為血病,禹余糧能清血熱而除其癥瘕。《別錄》療小腹痛結,甄權止崩中,《大明》治邪氣骨痛,均賴清熱收濕之力也。凡五臟濕熱之病,皆可以此治之。”(《國藥論證》) 2.論禹余糧與赤石脂的藥性區別 黃宮繡:“禹余糧功與赤石脂相同,而禹余糧之質重于石脂,石脂之溫過于余糧,不可不辨。”(《本草求真》) 3.論禹余糧與赤石脂配伍意義 楊時泰:“禹糧能除下焦陰中之邪,赤石脂能收下焦陰中之氣,故相合以成鎮固之功。”(《本草述鉤元》)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