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配本草》:畏芫花、豉汁,惡大黃。 甘、酸,溫、澀。入手少陰、足陽明經。厚腸胃,除水濕,收脫肛,止崩滯,下胞胎,補心血,生肌肉。能助火以生土,故長肌肉。 得干姜、胡椒,醋糊丸,治大腸寒滑、小便精出。配干姜、粳米,治久痢膿血;以其直入下焦,故為久痢之要藥。配破故紙,治經水過多;配伏龍肝為末,敷脫肛;配牡蠣,鹽糊丸,治小便不禁。佐川椒、附子,治心痛徹背;研末,敷臍止汗。 非寒痢白積不宜用。初病濕熱者禁用。 《本草經解》:赤石脂氣大溫,秉天春夏木火之氣,入足厥陰肝經、手厥陰心包經絡;味甘酸辛無毒,得地中東西土木金之味,入足陰陽燥金胃土、手陽明燥金大腸。氣味升多于降,陽也。 心包絡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代君行事之府也。石脂氣味酸溫,則條暢心包絡,而心君之氣得所養矣。肝開竅于目,辛溫疏達,則肝和而目明。精者,五臟陰氣之華也,甘酸之味,可以益陰,所以益精而補,髓也。 腹者,太陰經行之地,太陰為濕土,土濕而寒則痛,石脂氣溫,溫能行寒去濕,所以主之也。 胃與大腸為陽明燥金,陽虛不燥,則腸澼下痢,石脂辛溫收濕,故主下痢入利小便。蓋澀可以固脫也。 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火有虛實,實火可瀉,虛火可補,心包絡代君行事,其氣味酸溫,可補心包絡之火也。 肝藏血,肝血不藏,則崩中漏下產難包衣不出矣,味甘酸,可以藏血;氣溫可以達肝氣,所以主之也。 久服補益陽明,陽明經行于面,所以好顏色。腎為水臟崦藏智,酸收益陰,所以益智。 《神農本草經讀》:赤石脂氣平,秉金氣,味甘得土味,手足太陰藥也。 太陰濕勝,在皮膚則為黃疸,在腸胃則為泄痢,甚則為腸澼膿血;下注于前陰,則為陰蝕,并見赤濁、白帶;下注于后陰,則為下血,皆濕邪之氣為害也,石脂具濕土之質,而有燥金之用,所以主之。 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等癥,皆溫氣郁而為熱,熱盛生毒之患,石有能燥濕化熱,所以主之。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味甘,平。主黃疸,泄痢腸澼,膿血陰蝕,皆濕氣在太陰、陽明之病也。下血赤白,收澀之功。邪氣,正氣斂則邪氣除。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此皆濕郁所生之毒,能除濕則諸病亦退。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饑,輕身延年。斂精氣而燥脾土,故有此效。五石脂各隨五色補五臟。性治略同,而所補之臟各異。 石脂得金土雜氣以成,故濕土之質,而有燥金之用。脾惡濕,燥能補之。然其質屬土,不至過燥,又得秋金斂藏之性,乃治濕之圣藥也。 《本草分經》:甘,溫,酸澀,體重。固大、小腸,直入下焦陰分,而固下收濕,止血催生,下胞衣,為久痢泄澼藥。 《本草思辨錄》:石脂揭兩石中取之。鄒氏云:兩石必同根歧出而相并,脂者粘合兩石之膠,故所治皆同本異趨而不相浹之病,得此乃匯于一處,專力以化之。仲圣所用石脂四方,固與鄒說符合。劉潛江不以東垣、海藏、瀕湖、仲醇專主收澀為然,就《本經》補髓益氣鬯發其主,雖不如鄒氏之親切證明,而所見自超。抑愚竊有以伸之:《別錄》于赤石脂曰補髓好顏色,則其補髓確是腦髓,與白石脂之補骨髓有別,《本經》且主頭瘍;何東垣但以為性降乎?夫髓生于精,精生于谷,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是中土者生精化髓之源也。而石脂味甘大溫,補益脾胃,質粘能和胃陰,性燥復扶脾陽。其所以上際,則辛入肺為之。所以至腦,則酸入肝為之。(《外臺》述《刪繁》論凡髓虛實之應主于肝膽)石脂確有補腦髓之理,《千金》赤石脂散,治冷飲過度,致令脾胃氣弱,痰飲吐水無時,《本事方》云試之甚驗,蓋即鄒氏所謂聯合其渙散者,謂石脂為胃藥非脾藥可乎。夫下之精秘,則上之髓盈。石脂補髓,亦半由于秘精。秘精易而補髓難,故《本經》、《別錄》,皆于補髓上冠以久服字。《千金》羌活補髓丸不收石脂,而無比山藥丸,曰此藥通腦鼻必酸痛勿怪。入腦自指石脂,而石脂未嘗專任,可知虛損之難療而無近效也。 【藥論】 1.論赤石脂收澀固脫之功 ①李時珍:“五石脂,皆手足陽明藥也。其味甘,其氣溫,其體重,其性澀。澀而重,故隨收濕止血而固下;甘而溫,故能益氣生肌而調中。中者,腸胃肌肉驚悸黃疸是也;下者,腸澼泄痢崩帶失精是也。”“張仲景用桃花湯治下痢便膿血,取赤石脂之重澀,入下焦血分而固脫;干姜之辛溫,暖下焦氣分而補虛;粳米之甘溫,佐石脂、干姜而潤腸胃也。”(《綱目》) ②倪朱謨:“赤石脂,滲停水,去濕氣,斂瘡口,固滑脫,止瀉痢腸澼,禁崩中淋滯之藥也。魯氏曰:《經》云澀可去脫,龍骨、赤石脂是也。故前古治瀉痢腸澼,時珍方主滲水去濕;甄氏方主斂瘡固脫;《別錄》方禁女子崩中淋滯。諸證因其甘溫收澀,體重而降,于一身上下內外,并大小腸,虛泄虛閉,悉主之也。”(《本草匯言》) 2.論赤石脂與禹余糧、罌粟殼收澀功能有別 黃宮繡:“赤石脂與禹余、粟殼皆屬收澀固脫之劑,但粟殼體輕微寒,其功止入氣分斂肺,此則甘溫質重色赤,能入下焦血分固脫,及兼潰瘍收口,長肉生肌也;禹余糧甘平性澀,其重過于石脂,此則功專主澀,其曰重墜,終遜余糧之力耳。是以石脂之溫則能益氣生肌,石脂之酸則能止血固下。”(《本草求真》) 3.論赤石脂“明目益精”與“催生下胎” ①張石頑:“《本經》養心氣,明目益精,是指精血脫泄之疾而言,用以固斂其脫,則目明精益矣。治產難胞衣不出,乃指日久去血過多,無力迸下,故取重以鎮之也。東垣所謂胞衣不出,澀劑可以下之。設血氣壅滯而胞衣不出,又非石脂所宜也。”(《本經逢原》) ②黃宮繡:“至云能以明目益精,亦是精血既脫,得此固斂,始見目明而精益矣。催生下胎,亦是味兼辛溫,化其惡血,惡血去則胞與胎自無阻耳。故曰:固腸有收斂之能,下胎無推蕩之峻。”(《本草求真》) 4.論石胎雖有五種,而功效相似,不必強分 李時珍:“五種主療,大抵相同。故《本經》不分條目,但云各隨五色補五臟。《別錄》雖分五種,而性味主治亦不甚相遠,但以五味配五色為異,亦是強分爾。赤白二種,一入氣分,一入血分,故時用尚之。”(《綱目》)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