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石榴皮《青陽客棧》 【名稱】 石榴皮 【英文】 Pomegranate Rind 【拉丁文】 Pericarpium Punicae Granati 【異名】 石榴殼(《雷公炮炙論》),酸石榴皮(《肘后方》),安石榴酸實殼(《別錄》),酸榴皮(《綱目》),西榴皮(《閩東本草》)。原植物石榴(《雷公炮炙論》) ,又名:楉榴(《廣雅》),安石榴(《博物志》),丹若(《酉陽雜俎》),金罌(《綱目》),金龐(《群芳譜》),若榴木(《中國植物志》),海石榴(河南),山力葉(東北),榭石榴(臺灣),榭榴、安息榴、西安榴、鐘石榴、安石榴。 【性味歸經】 味酸、澀,性溫,小毒。歸大腸經。 【功效】 澀腸止瀉,止血,驅蟲。 【藥用】 為石榴科植物石榴 Punica Granatum L. 的果皮。 【應用】 用于泄瀉,痢疾。石榴皮酸澀而溫,收斂止瀉作用較強。對于久瀉、久痢,滑脫不禁,甚至脫肛者用之頗宜,常配赤石脂、禹余糧或煅龍骨、煨訶子以加強澀腸止瀉作用,如《圣惠方》石榴皮散;瀉痢屬虛寒者,須與溫陽散寒之干姜、附子等同用。石榴皮不僅擅治虛寒久瀉,如與清熱燥濕之黃連、白頭翁等同用,亦治濕熱瀉痢。 用于腸風下血,崩漏,帶下。石榴皮收斂之性,亦可用于止血止帶。腸風下血屬熱者配側柏葉涼血止血,虛寒便血者配炮姜炭以溫經止血。月經過多,崩漏久不止,可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加用石榴皮以提高療效。妊娠胎漏,配阿膠、艾葉以養血止血安胎。帶下清稀屬寒者,配干姜、蒼白術、黑荊芥以溫脾止帶;濕熱帶下,可與清利濕熱之椿白皮、黃柏、鳳尾草等配伍。現代有用本品研末敷于宮頸糜爛處,治宮頸炎有效。此外,內服亦治下元虛寒,精滑不禁。 用于腸寄生蟲病。石榴皮殺蟲止痛常與烏梅、檳榔、川椒等同用,治療蛔蟲、絳蟲等引起的腹痛有良好效果。 此外,石榴皮外用時治癰腫瘡毒,潰瘍久不收口,體癬疥癩,水火燙傷。 【注意】 本品有一定毒性,用量不宜過大,以免中毒。 【用法用量】 2.00 - 10.00 g 【形態】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通常3~5m,稀達10米。枝頂常成尖銳尖長刺,幼枝有棱角,無毛,老枝近圓柱形。葉對生或簇生;葉柄短;葉片長圓狀披針形,紙質,長2~9cm,寬1~1.8cm,先端尖或微凹,基部漸狹,全緣,上面光亮;側脈稍細密。花1~5朵生枝頂;花梗長2~3mm;花徑約3cm,萼筒鐘狀,長2~3cm,通常紅色或淡黃色,6裂,裂片略外展,卵狀三角形,外面近頂端有黃綠色腺體,邊緣有小乳突;花瓣6,紅色、黃色或白色,與萼片互生,倒卵形,長1.5~3cm,寬1~2cm,先端圓鈍;雄蕊多數,著生于萼管中部,花藥球形,花絲細短;雌蕊1,子房下位或半下位,柱頭頭狀。漿果近球形,直徑5~12cm,通常淡黃褐色、淡黃綠色或帶紅色,果皮肥厚,先端有宿存花萼裂片。種子多數,鈍角形,紅色至乳白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向陽山坡或栽培于庭園等處。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產地】 主產于江蘇、湖南、山東、四川、湖北、云南等地。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多自產自銷。 【品種考證】 石榴,亦名安石榴,始載于《雷公炮炙論》,原產西域(指敦煌以西諸國),漢代傳入我國,歷代本草多有記述。《本草經集注》云:“石榴以花赤可愛,故人多植之。”《本草圖經》云:“今處處有之……木不甚高大,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叢。種極易息,折其條盤土中便生。花有黃、赤二色。實亦有甘、酸二種,甘者可食,酢者入藥。”《本草衍義》云:“安石榴有酸、淡二種。旋開單葉花,旋結實,實中子紅,孫枝甚多,秋后經雨,則自坼裂。”《綱目》云:“榴五月開花,有紅、黃、白三色。”又:“榴者,瘤也,丹實垂垂如贅瘤也。”并引《事類合璧》云:“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點,皮中如蜂窠,有黃膜隔之,子形如人齒,淡紅色,亦有潔白如雪者。”并附圖一幅。《植物名實圖考》亦載并附圖。以上所載均指本品。 ①《本草圖經》:“安石榴,舊不注所出州土,或云本生西域。陸璣與弟云書云,張騫為漢使外國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是也。今處處有之。木不甚高大,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叢,種極易息,折其條盤土中便生。花有黃、赤二色,實亦有甘、酢二種,甘者可食,酢者入藥。又有一種山石榴,形頗相類而絕小,不作房,生青、齊間,甚多,不入藥,但蜜漬以當果,或寄京下,甚美。”②《本草衍義》:“安石榴,有酸、淡兩種。旋開單葉花,旋結實,實中子紅,孫枝甚多,秋后經雨,則自坼裂。河陰縣最多。又有一種,子白瑩澈如水晶者,味亦甘,謂之水晶石榴。惟酸石榴皮,合斷下藥,仍須老木所結,及收之陳久者佳。” 【化學成分】 含鞣質10.4~21.3%、蠟0.8%、樹脂4.5%、甘露醇1,8%、糖2.7%、樹膠 3.2%、菊粉1.O%、粘質0.6%、沒食子酸4.O%、蘋果酸、果膠和草酸鈣、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果皮含鞣質28 %~32%、粘液質約34%、苦味質石榴皮素(granatin)、熊果酸、樺皮酸、異槲皮甙(isoqrercitrin)及生物堿。另謂含鞣質10.4%~21.3%、蠟0.8%、樹脂4.5%,甘露醇1.8%、糖2.7%、樹膠3.2%、菊糖1.0%、粘液質0.6%、沒食子酸4.0%、蘋果酸、果酸、草酸鈣等。所含的鞣質組成已知有逆沒食子酸(ellagic acid)、石榴皮鞣素(punicalin)。 【藥理作用】 1 收斂作用 石榴皮含多含糅質,當它們與粘膜、創面等接觸后,能沉淀或凝固局部的蛋白質,使在表面形成較為致密的保護層,有助于局部創面愈合或保護局部免受刺激。 2 抗菌作用 石榴皮煎劑在試管內對志賀、施氏、福氏和宋內等4鐘痢疾桿菌均有抗菌作用,對志賀作用最強,施氏、福氏次之,對宋內痢疾桿菌作用較差。比較400種中藥對于傷寒桿菌、霍亂弧菌、葡萄球菌等的試管內殺菌力,證明石榴皮抑制傷寒桿菌的作用最強。此外,體外實驗證明對結核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等多種細茵均有抑制作用。石榴皮水煎液灌服或石榴皮醇提取物腹腔注射,對小鼠燙傷后接種綠膿桿菌模型的體內試驗,無明顯保護作用。石榴皮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堇氏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茵等多種皮膚真菌均有不問程度的抑制作用。以上抗菌作用,可能與所含大量糅質有關。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