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罌粟殼 【拼音】 Yingshuqiao 【概述】 為罌粟科植物罌粟 Papaver somniferum L. 成熟蒴果的外殼,原產于外國,我國部分地區的藥物種植場又少量栽培藥用。夏季采收,去蒂及種子、曬干。蜜炙或醋炒用。 【性味歸經】 酸、澀,平。有毒。歸肺、大腸、腎經。 【功效】 澀腸止瀉,斂肺止咳,止痛。 【應用】 1.久瀉,久痢。本品味酸澀,性平和,能固腸道,澀滑脫,《本草綱目》曰其“為澀腸止瀉之圣藥”,適用于久瀉、久痢而無邪滯者。治脾虛久瀉不止者,常與訶子、陳皮、砂仁等同用,如罌粟散(《普濟方》);治脾虛中寒久痢不止者,常與肉豆蔻等同用,如真人養臟湯(《和劑局方》)。若配蒼術、人參、烏梅、肉豆蔻等可治脾腎兩虛,久瀉不止,如固腸丸《證治準繩》。 2.肺虛久咳。本品酸收,主入肺經,具有較強的斂肺氣止咳逆作用,適用于肺虛久咳不止之證?蓡斡妹壑搜心_服,或配伍伍烏梅肉,如小百勞散(《宣明論》)。 3.胃痛,腹痛,筋骨疼痛。本品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可用治上述諸痛較劇者。單用有效或配入復方使用。 【注意】 本品過量或持續服用易成癮?人曰驗a痢初起邪實者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6。止咳蜜炙用,止血止痛醋炒用。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 本品含多種生物堿,如嗎啡、可待因、那可汀、那碎因、罌粟堿、罌粟殼堿等,另含有多糖、內消旋肌醇、赤癬醇等。 2.藥理作用: 其所含的嗎啡、可待因等有顯著的鎮痛、鎮咳作用,能使胃腸道及其括約肌的張力提高,消化液分泌減少,便意遲鈍而起止瀉作用。 3.臨床研究: 據臨床報道,用罌粟殼、金銀花、,山藥水煎服,治療慢性胃腸炎、結腸炎、消化不良、特異性胃腸炎、慢性腹瀉等療效顯著(四川中醫,1985,2;18)。用罌粟堿溶于10%葡萄糖溶液中,靜脈點滴,治療突發性耳聾伴有眩暈及雙耳突發性耳聾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聽力提高(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84,19,1:5)。用罌粟堿,或合用酚妥拉明,在陰莖根部局部注射用藥。治療陽痿病120例,有效率98%(江蘇中醫,1991,3:23~24)。另外尚有用本品治療燙傷、中、小面積燒傷,腦血栓形成、肺栓塞、肢端動脈痙攣及動脈栓塞性疼痛等。 4.不良反應:罌粟殼的毒性主要為所含嗎啡、可待因、罌粟堿等成分所致。嗎啡對呼吸中樞有抑制作用,可通過胎盤及乳汁引起新生兒窒息;能使顱內壓升高。其慢性中毒主要為成癮。中毒癥狀:初起見煩躁不安,譫妄,嘔吐,全身乏力等,繼而頭暈,嗜睡,脈搏開始快,逐漸變為慢而弱,瞳孔極度縮小可如針尖大,呼吸淺表而不規則,可慢至每分鐘2~4次,伴紫紺;可能出現肺水腫,體溫下降,血壓下降,肌肉松弛等。最后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慢性中毒時可見厭食+便秘+早衰、陽痿、消瘦、貧血等癥狀,但不影響工作能力和記憶力。中毒預防:A.要嚴格控制用藥劑量;B.避免長期使用;C.新生兒、孕婦、哺乳期婦女及患有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腦外傷、甲狀腺功能不足者等,禁用本品。中毒的救治:急性中毒時,先用黃酒20~30滴,加入溫開水中,讓病人飲服。然后洗胃,不論是口服或肌內注射,中毒時間長短,均應反復洗胃,洗胃后再用20%活性炭混懸液及50%硫酸鎂溶液注入胃內。靜脈輸液。必要時,輔入血漿,呼吸抑制的用呼吸中樞興奮劑,呼吸衰竭,給吸入含5%二氧化碳的氧氣,施行人工呼吸,也可用阿托品、鹽酸丙烯嗎啡及丙烯左嗎喃等。對癥治療及保護腎臟。慢性中毒者,應逐步減量戒除,同時給予鎮靜劑。 【參考文獻】 1.《本草綱目》:“罌子粟殼,酸主收澀,故初病不可用之。泄瀉下痢既久,則氣敗不固而腸滑肛,咳嗽諸病既久,則氣散不收而肺脹痛劇,故俱宜此澀之、固之、收之、斂之”。 2.《本草經疏》:“若肺家火熱盛,與夫風寒外邪未散者,誤用則咳愈增而難治。------如腸胃積滯尚多,濕熱方熾,命門火盛,濕熱下流為遺精者,誤用之則邪氣無從而泄,或腹痛不可當,或攻入手足骨節,腫痛不能動,或遍身發腫,或嘔吐不下食,或頭面俱腫,或精竅閉塞,水道不通,變證百出而淹延不起矣,可不慎哉!” 3.《本草求真》:“功專斂肺澀腸固腎,凡久瀉、久痢脫肛、久嗽氣乏,并心腹筋骨諸痛者最宜”。 【圖片】 罌粟 ![]() 罌粟《中藥學》 ![]() 罌粟《本草綱目》 ![]() 罌粟殼 ![]() 罌粟殼藥材及飲片 ![]() 罌粟植株花 ![]() 藥材罌粟殼 ![]()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