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 柏樹果 【拼音】 Bǎi Shù Guǒ 【拉丁文】 Cupressus funebris Endl. 【異名】 柏樹子、香柏樹子 【性味】 苦;甘;性平 【歸經(jīng)】 心;肺經(jīng) 【功效】 祛風(fēng);和中;安神;止血。主感冒發(fā)熱;胃痛嘔吐;煩躁;失眠;勞傷吐血血 【藥用】 為柏科植物柏木的果實。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研末。 【形態(tài)】 喬木,高達(dá)35m,胸圍達(dá)2m。樹皮淡褐色;大枝開展;小枝細(xì)長、下垂,生鱗葉的小枝扁平,排成一平面,綠色,寬約1mm;較老的小枝圓柱形,暗褐色紫色,略有光澤。葉二型;鱗葉長1-1.5mm,先端銳尖,中央之葉的背面有條狀腺點,兩側(cè)之葉背部有棱脊。雄球花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3mm;雌球花長3-6mm,近球形,徑約3.5mm。球果圓球形,徑8-12mm,熟時暗褐色;種鱗4對,先端為不規(guī)則五角形或方形,寬5-7mm,中央有尖頭或無,能育種鱗有5-6粒種子;種子寬倒卵狀菱形或近圓形,扁,長約2.5mm,淡褐色,有光澤,邊緣具窄翅。花期3-5月,球果翌年5-6月成熟。 【生態(tài)環(huán)境】 為我國特產(chǎn)樹種。 【產(chǎn)地】 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等地。以四川、湖北西部和貴州栽部最多,江蘇南部也有栽培。 【栽培】 1.生物學(xué)特性 柏木屬亞熱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3-19℃,1月份平均氣溫3-8℃,7月份平均氣溫20-30℃,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上的地區(qū)適宜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格,能耐瘠薄干旱。且稍耐水濕,中性、微酸性、石灰質(zhì)土壤均能生長。 2.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種子采收后秋、冬、春、三季均可播種,但以秋播為好。條播,行距20-25cm,播幅5cm,每1hm播種90-120kg,覆土以不見種子為度,播后蓋草,1個月左右幼苗出土,揭去蓋草。立冬前后當(dāng)苗展現(xiàn)三輪以上真葉時,可追施草木灰,以保溫抗寒。翌年4-8月追施人糞尿、硫酸銨等肥,促進(jìn)苗木生長。播后育苗三年可移栽,立春至春分期間移植,挖徑50cm,深40cm的穴,每1hm移苗3000-3600株。 3.田間管理 移栽當(dāng)年及次年雨季應(yīng)除草松土2次,以后每年1次。修枝不宜過早,一般只宜修去下部干枯枝條。 4.病蟲害防治 赤枯病,發(fā)病初期結(jié)合苗期管理噴施波美0.5-1.0度的石硫合劑。害蟲主要有柏毛蟲為害,可于早春用擊樹震蕩法捕捉幼蟲。用燈火誘殺成蟲哦,剪去有繭、卵的枝條并燒毀之。亦可用90%敵百蟲或50%殺螟松乳劑1500倍液噴殺幼蟲。 【化學(xué)成分】 種子油含亞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acid). 【采收加工】 8-10月,果實長大而未裂開時采收。曬干備用。 【性狀】 性狀鑒別 成熟干燥球果呈圓球形,直徑8-12mm,暗褐色;種鱗4對,頂端為不規(guī)則五角形或方形,能育鱗有種子5-6粒。種子寬倒卵狀菱形或近圓形,略扁,淡褐色,有光澤,長約2.5mm,邊緣具窄翅。氣微,味澀。 【附方】 ①治風(fēng)濕感冒頭痛、胃疼:柏樹果二至三枚。打碎和酒吞服。(《四川中藥志》)②治吐血:柏樹果研末和甜酒服。(《四川中藥志》) 【參考文獻(xiàn)】 1.《四川中藥志》:治風(fēng)寒感冒、胃痛及虛弱吐血。 2.《重慶草藥》:解風(fēng)邪,安神,止血,治血熱煩躁,小兒寒熱高燒,吐血。 3.《分類草藥性》:安神除煩。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