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涩涩综合在线亚洲第一,草莓视频一区二区精品,97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婷婷久

中國醫藥網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中藥大全 > 其他 >

絲瓜

時間:2020-03-12 02:56來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點擊:
【標題】 絲瓜 【拼音】 Sī Guā 【異名】 天絲瓜、天羅、蠻瓜(《本事方》),綿瓜(《續本事方》),布瓜(《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天羅瓜(《普濟方》),魚螆(《奇效良方》),天吊瓜、純陽瓜、倒陽菜(《滇南本草》),天絡絲(《醫學正傳》),天羅
【標題】
絲瓜
【拼音】
  Sī Guā
【異名】
  天絲瓜、天羅、蠻瓜(《本事方》),綿瓜(《續本事方》),布瓜(《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天羅瓜(《普濟方》),魚螆(《奇效良方》),天吊瓜、純陽瓜、倒陽菜(《滇南本草》),天絡絲(《醫學正傳》),天羅布瓜(《婦人良方補遺》),虞刺、洗鍋羅瓜(《綱目》),天羅絮(《群芳譜》),紡線(《醫林纂要》),菜瓜(《植物名匯》),水瓜(《嶺南采藥錄》),縑瓜(《中國藥植志》),絮瓜、砌瓜(《廣州植物志》),坭瓜(《廣西中獸醫藥植》)。
【性味】
  甘,涼。
  ①《綱目》:"甘,平,無毒。"
  ②《本經逢原》:"甘,寒。無毒。"
  ③《醫林纂要》:"甘咸,寒。"
【歸經】
  入肝、胃經。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陰經。"
  ②《本草求真》:"入經絡,兼入腸、胃。"
  ③《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功效】
  清熱,化痰,涼血,解毒。治熱病身熱煩渴,痰喘咳嗽,腸風痔漏,崩帶,血淋,疔瘡,乳汁不通,癰腫。
  ①朱震亨:"治痘瘡不快,枯者燒存性,入朱砂研末,蜜水調服。"
  ②《本草蒙筌》:"治痘瘡腳痛,燒灰,敷上。"
  ③《醫學入門》:"治男婦一切惡瘡,小兒痘疹余毒,并乳疽、疔瘡。"
  ④《綱目》:"煮食除熱利腸。老者燒存性服,去風化痰,涼血解毒,殺蟲,通經絡,行血脈,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黃積,疝痛卵腫,血氣作痛,癰疽瘡腫,齒匿,痘疹胎毒。"
  ⑤汪連仕《采藥書》:"天骷髏,治婦人白帶血淋,臌脹積聚,一切筋骨疼痛。"
  ⑥《陸川本草》:"生津止渴,解暑除煩。治熱病口渴,身熱煩躁。"
【藥用】
  為葫蘆科植物絲瓜或粵絲瓜的鮮嫩果實;或霜后干枯的老熟果實(天骷髏)。嫩絲瓜于夏、秋間采摘。老絲瓜(天骷髏)須于秋后采收。
【注意】
  ①《滇南本草》:"不宜多食,損命門相火,令人倒陽不舉。"
  ②《本經逢原》:"絲瓜嫩者寒滑,多食瀉人。"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鮮者2~4兩);或燒灰研末。外用:搗汁涂或研末調敷。
【形態】
  ①絲瓜
  一年生攀援草本,幼時全株密被柔毛,老時近于無毛。莖長可達7~10米,圓形,常有角棱,幼莖綠色,被稀疏柔毛,卷須通常3歧。葉互生;葉柄多角形,具柔毛,長4~9厘米;葉片圓心形,長8~25厘米,寬15~25厘米,掌狀3~7裂,裂片常呈三角形,先端漸尖或銳尖,邊緣具細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具有刺毛,老時粗糙無毛,主脈3~7條。花單性,雌雄同株。雌花單生,具柄,雄花為總狀花序;花萼5深裂,裂片綠色,卵狀披針形,外面被細柔毛;花冠黃色、淡黃色或近白色,呈5深裂,裂片闊倒卵形,長3~5厘米,寬2.4~4.5厘米,邊緣波狀;雄蕊3~5,花藥2室,多彎曲似"S"形,花絲分離。基部膨大,被柔毛;于房下位,圓柱形,3室,胚珠多數,柱頭3,肥厚,各2裂而外展。瓠果常下垂,長圓柱形,長18~60厘米;幼時綠帶粉白色,有深綠色縱紋,老熟時成黃綠色或綠褐色;果肉內生堅韌的網狀纖維。種子長方卵形而扁,黑色,邊緣有翅。花期5~7月。果期6~9月。
  全田各地均有栽培。
  ②粵絲瓜
  形與上種相似,不同點為:葉呈掌狀淺裂;雄蕊2~3枚;瓠果較短小而有明顯的棱角。
  栽培于廣東及廣西等地。
  以上兩種植物的根(絲瓜根)、莖(絲瓜藤)、莖中汁(天蘿水)、葉(絲瓜葉)、花(絲瓜花)、瓜蒂(絲瓜蒂)、果皮(絲瓜皮)、老瓜內的纖維(絲瓜絡)及種子(絲瓜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
  絲瓜的果實含皂甙、絲瓜苦味質、多量粘液與瓜氨酸。籽苗含葫蘆素。絲瓜的汁液含皂甙、粘液、木聚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
  粵絲瓜全植物有殺昆蟲作用。果實對魚毒性很大,未發現有魚藤酮,但含有氫氰酸。
【附方】
  ①治腸風:綿瓜不拘多少,燒灰存性,酒調二錢,空心下。(《續本事方》)
  ②治痔漏脫肛:絲瓜燒灰、多年石灰、雄黃各五錢。為末,以諸膽、雞子清及香油和調貼之,收上乃止。(《孫天仁集效方》)
  ③治肛門酒痔:絲瓜燒存性,研末,酒服二錢。(《綱目》)
  ④治白崩:棕櫚(燒灰)、絲瓜。上各等分,為細末。空心酒調下。(《奇效良方》)
  ⑤治風熱腮仲:絲瓜燒存性,研末,水調搽之。(《綱目》)
  ⑥治癰疽不斂,瘡口太深:絲瓜搗汁頻抹之。(《仁齋直指方》)
  ⑦治天皰濕瘡:絲瓜汁調辰粉頻搽之。(《綱目》)
  ⑧治玉莖瘡潰:絲瓜連子搗汁,和五倍子末賴搽之。(朱震亨)
  ⑩治干血氣痛,婦人血氣不行,上沖心膈,變為干血氣者:絲瓜一枚,燒存性,空心溫酒服。(《壽域神方》)
  ⑾治經脈不通:干絲瓜一個為末,用白鴿血調成餅,日干,研末。每服二錢,空心酒下,先服四物湯三服。(《海上名方》)
  ⑿治酒痢便血腹痛,或如魚腦五色者:干絲瓜一枚,連皮燒研,空心酒服二錢。一方煨食之。(《經驗良方》)
  ⒀治乳汁不通:絲瓜連子燒存性,研。酒服一、二錢,被覆取汗。(《簡便單方》)
  ⒁治風蟲牙痛:經霜干絲瓜燒存性,為末擦之。(《仁齋直指方》)
  (15)生絲瓜適量,煮湯服食,可預防麻疹。
  (16)生絲瓜絞汁和蜜少許服;或用絲瓜藤切斷,自然滴下之水一小杯,燉熱加冰糖服,治百日咳。
  (17)生小絲瓜(連蒂)數條,切斷,放砂鍋內煮爛,取濃汁服,治哮喘。
  (18)生絲瓜(或葉),搗爛取汁,涂患處,治天泡瘡,黃水瘡,熱癤,蕁麻疹。
  (19)經霜絲瓜一條,切碎,泡開水服,治急性喉炎、喉痛聲啞。 (責任編輯:Doctor001)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