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東莨菪 【拼音】 Dōnɡ Lànɡ Dànɡ 【異名】 唐充(藏名) 【性味】 性溫,味麻。有劇毒。 【歸經(jīng)】 入心、肝、肺經(jīng)。 【功效】 治飲食積滯,噎膈反胃。 ①《本草拾遺》:"益氣輕身,堅筋骨。" ②《康熙幾暇格物編》:"性暖,益脾胃,易于消化,好吐者,多食有益。" ③《藥性考》:"清熱消風(fēng)。" ④《綱目拾遺》:"通利大腸,消宿食,治噎膈反胃。" 【藥用】 為茄科植物東莨菪的根莖。春、秋采挖,洗凈,曬干。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或煮食。 【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壯結(jié)節(jié)狀。莖高30~60厘米,基部有鱗片。葉互生,長橢圓形,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鋸齒。花單生于葉腋,有細花梗,下垂;花萼鐘形,萼簡短,先端有5齒;花冠闊鐘形,先端5淺裂,紫褐色;雄蕊5,著生于花冠筒的基部;子房近2室,花柱線形,柱頭擴大,胚珠極多數(shù)。蒴果球形,中部以上環(huán)裂。花期5月。 【產(chǎn)地】 我國東北有栽培。生于草原及陽臺周圍、路邊、山麓等處。 【性狀】 干燥根莖呈結(jié)節(jié)狀,不規(guī)則彎曲,長約歷厘米,徑約3厘米余,外表灰褐色而有皺紋;結(jié)節(jié)上部有凹陷的莖痕,下面有粗而短的須根或根痕。斷面顆粒狀,呈粉白色。無臭氣,味苦。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