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東廧子 【拼音】 Dōnɡ Sè Zǐ 【拉丁文】 Agriophyllum squarrosum (L.)Moq.[A.arenarium Bieb.] 【異名】 沙蓬米、沙米、登相干、登粟、吉刺兒 【性味】 甘;性平 【歸經】 肺;脾;胃經 【功效】 健脾消食;發表解熱;利水。主飲食積滯;噎膈反胃;感冒發燒;腎炎 【藥用】 為藜科植物沙蓬的種子。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煮食。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莖由基部分枝,最下部的一層分枝常對生或輪生,平臥,上部枝條互生,斜展,多曲折,堅硬,具條紋狀角棱,幼時密被散射狀分枝毛,后漸光滑,草綠色。葉互生;無柄;葉片披針形至線形,長2-7cm,寬1-10mm,先端具尖刺,基部漸狹,全緣,具散射狀分枝毛,葉脈凸出,平行。穗狀花序緊密,卵圓狀或橢圓狀,無梗,1-3個腋生;苞片寬卵形,先端具小尖頭,后期反折;花被片1-3,膜質;雄蕊2-3,花絲錐形,膜質,花藥卵圓形;子房上位,花柱短,柱頭2,絲狀。胞果圓形或橢圓形,兩面扁平,或背面稍凸,具膜質翅,先端果喙分成兩個小喙,小喙先瑞外側各具一小齒突。種子扁平,圓形,光滑,有時具淺褐色斑點;ㄆ8月,果期9-10月。 【生態環境】 生于沙丘及沙地。 【產地】 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西藏等地。 【品種考證】 出自1.《本草拾遺》。 2.《康熙幾暇格物編》:沙蓬米,凡沙地皆有之,鄂爾多斯所產尤多。枝葉叢生如蓬,米似胡麻而小。作為粥,滑膩可食;成為末,可充餅餌茶湯之需。 【采收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后打下種子,去掉雜質,曬干。 【性狀】 性狀鑒別 種子近圓形,扁平,光滑,有時具淺褐色的斑點。 【參考文獻】 1.《本草拾遺》:益氣輕身,堅筋骨。 2.《康熙幾暇格物編》:性暖,益脾胃,易于消化,好吐者,多食有益。 3.《藥性考》:清熱消風。 4.《綱目拾遺》:通利大腸,消宿食,治噎膈反胃。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