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青葙子《青陽客棧》
【名稱】
青葙子
【英文】
Feather Cockscomb Seed
【拉丁文】
Semen Celosiae
【異名】
草決明(《本經》)、野雞冠花子(《醫學入門·本草》)、牛尾花子(《中藥材手冊》)、狗尾巴子(《四川中藥志》)。
【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肝經。
【功效】
祛風熱,清肝火,明目退翳。
【藥用】
為莧科植物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成熟種子。
【應用】
用于目赤腫痛,眼生翳膜。青葙子功能清肝明目退翳,為治目疾之要藥。若證屬風熱者,宜與疏風清熱之菊花、蔓荊子、木賊等同用;屬肝火上炎者,常與決明子、山梔、夏枯草配伍瀉肝清熱;治目生翳膜,與谷精草、密蒙花等合用,可以增強退翳明目之效。治眼見黑影如蟲飛,《得配本草》用青葙子合玄明粉、羌活、棗仁配用。
此外,近年來本品也常用于高血壓病,有抑肝陽,降血壓作用,可與桑葉、菊花、決明子配用,或與杜仲、牛膝、夏枯草同用。
【注意】
瞳孔散大、青光眼患者禁服。
【用法用量】
3.00 - 15.00 g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30~90cm。全株無毛。莖直立,通常上部分枝,綠色或紅紫色,具條紋。單葉互生;葉柄長2~15mm,或無柄;葉片紙質,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9cm,寬1~3cm,先端尖或長尖,基部漸狹且稍下延,全緣。花著生甚密,初為淡紅色,后變為銀白色,穗狀花序單生于莖頂或分枝頂,呈圓柱形或圓錐形,長3~10cm,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干膜質,白色光亮;花被片5,白色或粉紅色,披針形;雄蕊5,下部合生成杯狀,花藥紫色。胞果卵狀橢圓形,蓋裂,上部作帽狀脫落,頂端有宿存花柱,包在宿存花被片內。種子扁圓形,黑色,光亮。花期5~8月,果期6~10月。
生于坡地、路邊、平原較干燥的向陽處。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野生或栽培。
【產地】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多自產自銷。
【品種考證】
青葙子始載于《本經》,列為下品。《本經》謂:“一名草蒿,一名萋蒿。五月六月采子。”《本草經集注》云:“處處有,似麥櫥花,其子甚細。后又有草蒿,別本亦作草藁,今即主療殊相類,形名又相似極多,足為疑,而實兩種也。”表明青葙早期就存在品種不清的現象。至宋,《本草圖經》云:“二月內生青苗,長三四尺,葉闊似柳細軟,莖似蒿,青紅色。六月、七月內生花,上紅下白,子黑光而扁,有似茛菪,根似蒿根而白,直下獨莖生根,六月、八月采子。”并附有“滁州青葙子”形態圖,考證其文圖,所指應為青葙。《綱目》曰:“青葙生田野間,嫩苗似莧可食。長則高三四尺,苗葉花實與雞冠花一樣無別,但雞冠花穗或有大而扁或團者,此則稍間出花穗,尖長四五寸,狀如兔尾,水紅色,亦有黃白色者,子在穗中,與雞冠子及莧子一樣,難辨。”以上所指,即為本種。
【化學成分】
含脂肪油和豐富的硝酸鉀,尚含煙酸(Nicoti-nic acid)。 種子含脂肪油約15%,淀粉30.8%,煙酸(nicotinic acid)及豐富的硝酸鉀。并分得β-谷甾醇 、棕櫚酸膽甾烯酯、3,4-二羥基苯甲醛、對羥基苯甲酸、3,4-二羥基苯甲酸、正丁基-β-D-果糖甙和蔗糖。
【理化鑒別】
莧科植物雞冠花 Celosia cristata L.的種子(雞冠子)不少地區習慣作青葙子使用,并已有較長的歷史。二者外形相似,區別點在于:雞冠果殼上殘留的花柱,長約0.2~0.3厘米,約比青葙短1/3左右;如以擴大鏡觀察,雞冠子表面有細小的凹點,而青葙子則不甚顯著。
【藥理作用】
1.對眼睛的作用 青葙子煎劑2.5g/(kg·d)灌胃,連續6d,對家兔瞳孔變化無明顯影響,用藥6d后眼壓有輕度下降,但降眼壓作用溫和,起效較慢,且不能阻止水負荷所致兔眼壓升高。其降眼壓機制可能與利尿及促進房水回流有關。青箱子油脂有擴瞳作用。
2.其他作用 動物實驗證明青葙子有降血壓作用。本品干粉能顯著縮短家兔血漿再鈣化時間。青箱子對綠膿桿菌有較強抑制作用.感染傷口用10%育箱子煎液后,綠膿桿菌不再生長,對傷口無明顯刺激。
【采收加工】
7~9月種子成熟,割取地上部分或摘取果穗曬干,搓出種子,過篩或簸凈果殼等雜質即可。
【炮制】
1.青葙子 《雷公炮炙論》:“凡用,先燒鐵臼杵,單搗用之。”《一草亭目科》:“水淘去泥,磨碎。”《本草匯》:“臨用搗。”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2.炒青葙子 《圣濟總錄》:“微炒。”《普濟方》:“瓦上炒。”《醫學入門·本草》:“微炒,搗碎。”現行,取凈青葙子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有爆聲,并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附方】
1.治目生黑花,漸成內障及開睛偏視,風毒攻眼,腫痛澀癢,短視,倒睫,雀目 羌活(去蘆)、獨活(去蘆)、青葙子、菊花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匕,羊肝子一葉(銼細),淡竹葉數片同裹,如粽子大;別用黑豆四十九粒,米泔一碗,銀石器內同煮,豆爛泔干為度,取肝細嚼,溫酒下,又將豆食,空心日午夜臥服。(《銀海精微》煮肝散)
2.治夜盲目翳 青葙子15g,烏棗30g。開水沖燉,飯前服。(《閩東本草》)
3.治視物不清 青箱子6g,夜明砂60g。蒸雞肝或豬肝服。(《四川中藥志》1960年)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