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涩涩综合在线亚洲第一,草莓视频一区二区精品,97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婷婷久

中國醫藥網

寒水石《青陽客棧》

時間:2015-10-05 08:32來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點擊:
【標題】 寒水石《青陽客棧》 【名稱】 寒水石 【英文】 Gypsum 【拉丁文】 北寒水石 Gypsum Rubrum,南寒水石 Calcitum 【異名】 凝水石、白水石(《本經》),凌水石(《別錄》),鹽精(《丹房鏡源》),水石、冰石(《石藥爾雅》),鵲石(《本事方》)
【標題】
寒水石《青陽客棧》 
【名稱】
寒水石 
【英文】
  Gypsum 
【拉丁文】
  北寒水石 Gypsum Rubrum,南寒水石 Calcitum 
【異名】
  凝水石、白水石(《本經》),凌水石(《別錄》),鹽精(《丹房鏡源》),水石、冰石(《石藥爾雅》),鵲石(《本事方》),鹽精石、泥精、鹽枕、鹽根(《綱目》)。 
【性味歸經】
  味辛、咸,性寒。歸心、胃、腎經。 
【功效】
  清熱降火,利竅,消腫。 
【藥用】
  為硫酸鹽類石膏族礦物石膏 Gypsum 或為碳酸鹽類方解石族礦物方解石 Calcite。 
【應用】
  用于溫熱病熱在氣分,壯熱煩渴。寒水石性寒降泄,有清熱降火之功,常與石膏、滑石等配用以增強療效,如《溫病條辨》三石湯。若熱病高熱煩躁,口干狂言,可與天竺黃、龍腦等清熱化痰藥同用,如《姚僧垣集驗方》龍腦甘露丸。
  用于濕熱內蘊之水腫,小便不利,尿閉。寒水石能清熱利尿消腫,可與滑石、冬葵子等利尿通淋藥同用。
  此外,用于咽喉腫痛及口舌生瘡,寒水石可配冰片、硼砂等外用,以清熱瀉火;用于乳癰初起,纏腰火丹及燙傷,可單用或配梔子、大黃等外用,以清熱解毒。 
【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用法用量】
  6.00 - 15.00 g 
【形態】
  1.石膏
  晶體結構屬單斜晶系。單個晶體呈板狀,集合體呈塊狀、片狀、纖維狀或粉末狀。無色或白色、粉紅色。有時透明,具玻璃光澤,解理面顯珍珠光澤,纖維狀者顯絲絹光澤。硬度2,薄片
  具撓性。相對密度2.3~2.37。
  廣泛形成于沉積作用,如海盆或湖盆地中化學沉積的石膏,常與石灰巖、紅色頁巖、泥灰巖等成層出現。產于內蒙古、甘肅、新疆、山東、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方解石
  晶體結構屬三方晶系。晶體為菱面體,也有呈柱狀及板狀者。常以鐘乳狀或致密粒狀集合體產出。多為無色或乳白色,如有混入物,則成灰、黃、玫瑰、紅、褐等各種色彩。具玻璃光澤,透明至不透明,有完全的解理,晶體可沿三個不同的方向劈開。斷口貝殼狀,硬度3,性脆,相對密度2.6~2.8。
  分布廣泛,是內生熱液礦脈及沉積的碳酸鹽類巖石的重要組成部分。產于沉積巖和變質巖中,金屬礦脈中也多有存在,而且晶體較好。河北、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湖北、廣東、廣西、甘肅、新疆、貴州、西藏、青海等地均有產出。 
【產地】
  北寒水石產山東、新疆、內蒙古、甘肅、河北、山西。主銷北京、天津以及山東、遼寧、內蒙古、山西、甘肅。
  南寒水石(方解石) 產河南、河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川、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甘肅、新疆、貴州、西藏、青海。主銷華東、中南、華南、西南等地區,北方地區較少用。 
【品種考證】
  寒水石之名始見于《吳普本草》,即《本經》凝水石之又名。(《別錄》云:“色如云母,可析者良,鹽之精也。生常山山谷又中水縣及邯鄲。”《本草經集注》云:“常山屬并州,中水縣屬河間郡,邯鄲即趙郡,并屬冀州城,此處地皆咸鹵,故云鹽精,而碎之亦似樸硝。此石末置水中,夏月能為冰者佳。”據此所述,凝水石(寒水石)乃咸鹵地所產之鹽精。近人考證認為其礦物來源是白鈉鎂礬(Na2SO4·MgSO4·4H2O),有人認為是硫酸鎂、硫酸鉀的復鹽(MgSO4·K2SO4·4H2O)等等,尚無定論。唐《新修本草》卻說:“此石有兩種,有縱理橫理色清明者為佳,或云縱理為寒水石,橫理為凝水石。今出同州(今陜西大荔)韓城色青黃理如云母為良,出澄城(在今陜西中部)者斜理文色白為劣也。”據其所記產地、形態,已不是鹽精之凝水石了。因此,《綱目》指出:“唐宋諸醫不識此石,而以石膏、方解石為注,誤矣。”又云:“蘇恭、蘇頌、寇宗奭、閻孝忠四家所說,皆是軟石膏之寒水石。王隱君所說,則是方解石。諸家不詳本文鹽精之說,不得其說,遂以石膏、方解石指為寒水石。唐宋以來,相承其誤,通以二石為用,而鹽精之寒水,絕不知用,此千載之誤也。”盡管如此,但目前的用藥情況依然是北方以紅石膏作寒水石,南方以方解石作寒水石。 
【采收加工】
  石膏采出后選出粉紅色、灰白色、塊狀或纖維狀集合體即紅石膏藥用,稱北寒水石。方解石采出后多選無色、透明或白色解理狀塊體藥用,稱南寒水石。采挖出后除去表面附著泥土、水苔等雜質。 
【炮制】
  1.寒水石 《普濟方》:“以溫水飛研如粉。”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用時打碎。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止痛。
  2.煅寒水石 《圣濟總錄》:“火煅通赤,研為細末。煅赤,黃土內(上四下奄)二宿,取出,研末,用菠薐汁和作餅,陰干再研,又和又陰三次為度。”《小兒衛生息微論方》:“煅,出火毒。”“煅熟為末。”《扁鵲心書》:“用泥罐上下蓋定,火煅。”《普濟方》:“火煅通赤,合于地上,出火毒一宿。”現行,取凈寒水石,置適宜的耐火容器中,用無煙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放涼,碾碎或打碎。
  3.姜寒水石 《雷公炮炙論》:“凡使,先須用生姜自然汁煮,汁盡為度,研成粉用。每修十兩,用姜汁一鎰。”現行,取生姜洗凈,搗碎取汁,略加清水,再加入寒水石入鍋內共煮至汁干,取出,曬干,研細。每寒水石100kg,用生姜10kg。
  4.醋寒水石 《局方》:“凡使,并用火煅,醋淬七遍,搗研水飛令極細。”現行,取凈寒水石,置武火上煅至紅透,取出,淬入醋中,冷后取出,晾干,研細,過篩。每寒水石100kg,用醋10kg。 (責任編輯:Doctor001)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