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抗瘧作用 18~22g小鼠腹腔接種鼠瘧感染后1d灌胃給多種溶媒的木賊提取物,每日2次.連續3d,感染后第5d采血涂片,計算鼠瘧的抑制率,在9種溶媒的提取物中,以乙醚提取物對鼠瘧的抑制率最高(89.4%)。對照組用氯喹.抑制率均在90%以上。
6 止血 咖啡酸有止血作用,能縮短血凝及出血時間。
7 抗菌抗病毒 咖啡酸在體外有廣泛的抑茵作用,并有抗病毒活性,對牛痘和服病毒抑制作用較強.其次為脊髓灰質炎I型和副流感iii型病毒。
8 毒性 木賊水煎液給小鼠灌胃400g/kg(最大濃度最大體積),觀察7d,未見任何不良反應。木賊醇提取物的小鼠灌胃及腹腔注射的LD50分別為249.6g/kg和47.569g/kg,香草醛的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946mg/kg。
【采收加工】
夏、秋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洗凈,按粗細扎成小捆,陰干或曬干。
【炮制】
1 木賊 《廣利方》:“切。”《圣惠方》:“銼。”《本草衍義》:“細銼。 ”《產育寶慶集》:“去節。”《世醫得效方》:“去黑, 不用陳者。”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根,洗凈,稍潤,或搶水洗凈,潤透,切段,干燥。
2 木賊炭 《圣濟總錄》:“以合盛之,略燒存性,為末。”《產育寶慶集》:“燒灰存性,研細。”《本草便讀》:“炒黑。”現行,取凈木賊段,置熱鍋內,用武火燒灰存性,取出涼透。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附方】
1.治目障昏矇多淚 木賊草(去節)一兩。為末,和羊肝搗為丸,早晚各食后服二錢.白湯下。(《本草匯言》引《方脈正宗》)
2.治目昏多淚 木賊(去節),蒼術(泔浸)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或蜜丸亦可。(《圣惠方》)
3.治腸風下血 木賊(去節,炒)一兩,木饅(炒)、枳殼(制)、槐角(炒)、茯苓、荊芥各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濃煎棗湯調下。(《直指方》木賊散)
4.治血崩血氣痛甚,年遠不瘥 木賊、香附各一兩,樸硝半兩。為末,每服三錢。色黑者酒一盞煎,紅赤者水一盞煎,和渣日二服。臍下病者,加乳香、沒藥、當歸各一錢同煎。忌生冷、硬物、豬、魚、油膩、酒、面。(《本草述鉤元》木賊散)
5.治腸痔多年不瘥,下血不止 木賊、枳殼各二兩,干姜一兩,大黃一分。四味并銼,一處,于銚子內炒黑色存三分性,搗羅,溫粟米飲調,食前服二錢匕,甚效。(《本草圖經》)
6.治小腸、膀胱氣 木賊細銼,微微炒,搗為末,沸湯點二錢,食前服。(《本草衍義》)
7.治胎動不安 木賊(去節)、川芎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金銀花一錢,煎服。(《圣濟總錄》)
8.治風寒濕邪,欲發汗者 木賊草(去節)一兩,生姜、蔥白各五錢。水煎熱飲,即汗。(《圣惠方》)
9.治咽喉紅痛 鮮木賊草搗絞汁調蜜服。(《泉州本草》)
10.治跌打尿閉 木賊15g,過江龍9g,鐵門閂15g,車前子15g,木通9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11.治浮腫型腳氣,皮膚病性腎炎水腫 木賊草15g,浮萍10g,赤豆100g,紅棗6枚,水600ml。煎至200ml,每日3次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參考文獻】
《本草衍義》:細銼,微微炒,搗為末,沸湯點二錢,食前服,治小腸膀胱氣,緩緩服必效。
《本草衍義補遺》:用發汗至易。《本草》不言發汗,至《易傳》寫之誤也。又云:味甘,微苦,無毒,治目疾,退翳膜,益肝膽,婦人月水不斷。得禹余糧、當歸、川芎,治崩中赤白;得槐鵝、桑耳,腸風下血服之效。
《本草綱目》:木賊氣溫,味微甘苦,中空而輕,陽中之陰,升也浮也。與麻黃同形同性,故亦能發汗解肌,升散火郁風濕,治眼目諸血疾也。
解肌,止淚止血,去風濕、疝痛,大腸脫肛。
《本草經疏》:木賊草感春升之氣,故應味甘微苦,而性則無毒。入足厥陰、少陽二經血分。故首主目疾,及退翳膜,益肝膽而明目也。又療腸風止痢,及婦人月水不斷,則消之中又有止之義矣。其主積塊,療腸風止痢,及婦人月水不斷,崩中赤白,痔疾出血者,皆入血益肝膽之功,肝藏血故也。
簡誤:目疾由于怒氣,及暑熱傷血暴赤腫痛者,非其所任。
《本草蒙筌》:味甘、微苦。無毒。憑煎湯液,任合散丸。益肝膽,退目翳暴生;消積塊,止月經久滴。極易發汗,大能疏邪。得麝香、牛角,治休息痢證;得芎歸、余糧石,治赤白崩中。得桑耳槐鵝,療腸風下血。得槐子枳殼,療痔瘺來紅。
《本草乘雅》:木以金為賊,金淫則木郁矣。木賊草獨干寸節,具積侖以成升,中虛凌冬,合兩明而作離,升木南征之象也。蓋火為木子,刑所勝之金,復母所不勝之仇。斯木用行,肝膽益,根竅開,目眚除,前陰疏,月水調,崩帶止,后陰泄,滯利行,腸風已矣。至若積塊癥瘕,此以堅固歸金,正所以驅木賊也。然則翳膜之屬,亦即堅固之金歟。
《藥性解》:木賊,味甘微苦,性平,無毒,入肝經。主目疾,退翳膜,消積塊,益肝臟。得麝香、牛角腮治休息痢久不瘥。得禹余糧、當歸、川芎療崩中赤白。得槐鵝、桑耳治腸風下血。得槐子、枳實、地榆治腸及痔血。
按:木賊之名,以其能伐木也。肝為木,故宜入焉。夫目得血而能視,藉之以伐肝邪,則血生而愈目矣。
《景岳全書》:味微苦微甘,性溫而升,陽也。性亞麻黃,故能發汗解肌,治傷寒瘧疾,去風濕,散火邪,療目疾,退翳障,止腸風下血下痢及婦人崩中帶漏、月水不調,亦治風濕疝痛,大腸脫肛。
《本草備要》:輕,發汗,退目翳。
溫微甘苦,中空輕揚,與麻黃同形性,亦能發汗解肌,升散火郁風濕。入足厥陰、少陽血分益肝膽,治目疾,退翳膜,翳乃肝邪郁遏,不能上通于目。及疝痛脫肛,腸風痔瘺,赤痢崩中諸血病。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