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乘雅》:谷雨萍始生,楊花入水乃化也。樹根水上,一夕九子,嘗與水平,故勝酒爾,蓋楊先百木青,秉春升之敷和,萍性善生衍,秉夏出之蕃茂,但以升出為用,不以風火為氣者,以基于水,遂稟水寒之化,且味專辛發,藉金水之相滋,誠逐風清熱,解表汗出,通調水道之良品也。若長須發,即水液之外榮;止消渴,即水氣之內周。久服輕身,形相類也。
《藥性解》:浮萍,味辛酸,性寒,無毒,入肺、小腸二經。消水腫,利小便,逐風寒,堪浴遍身瘡癢,發汗甚于麻黃。
按:浮萍入肺,故主祛風;入小腸,故主祛濕。此是水中大萍,非溝渠所生者。高供奉采萍歌云:不在山,不在岸,采我之時七月半,選甚癱風與緩風,些小微風都不算,豆淋酒下兩三丸,鐵幞頭兒都出汗。以此觀之,其功甚于麻黃可知矣。
《藥鑒》:氣溫,味辛,無毒。治時行熱病,浴遍身癢瘡。消水腫而利小便,去暴燥而止消渴。同艾葉發汗驟來,驅風速退。蜜丸彈大為度,面青背紫方真。采萍歌曰:天生靈草無根干,不在山弓不在岸,采伐之時七月半,紫小微風都不算,豆淋酒內下三丸,鐵幞頭上也出汗。
《本草備要》:輕,發汗利濕。
辛散輕浮。入肺經,達皮膚,能發揚邪汗,丹溪曰:浮萍發汗,甚于麻黃。止瘙癢、消渴。搗汁服。生于水,又能下水氣,利小便,治一切風濕癱瘓。浮萍一味,蜜丸酒服,治三十六種風。濃煮汁浴,治惡疾瘡癩遍身。燒煙辟蚊。
《本經逢原》:浮萍發汗,勝于麻黃,下水捷于通草。惡疾癘風遍身者,濃煎浴半日多效。其性輕浮,入肺經,達皮膚,故能發揚邪汗。《本經》主暴熱身癢者,專疏肌表風熱也。下水氣者,兼通陽明肉理也。勝酒者,陽明通達,而能去酒毒也。長須發者,毛竅利而血脈榮也。止消渴者,經氣和而津液復也。浮萍為祛風專藥,去風丹用紫背浮萍為末,蜜丸彈子大,豆淋酒下一丸,治大風癩風,一切有余風濕腳氣,及三十六種風皆驗。而元氣虛人服之,未有不轉增劇者。至于表虛自汗者,尤為戈戟。
《本草崇原》:太陽之氣,根于水中,而外浮于膚表。萍生水中,浮于水面,蓋稟太陽之氣化。其背紫赤,皆連于水,乃太陽之氣,根于水中也。盛于暑夏,乃太陽之氣,開浮而主夏也。氣味辛寒者,辛屬乾金,太陽如天而合乾。寒本太陽,太陽標陽而本寒也。主治暴熱身癢者,風熱之邪,暴客皮膚,一身苦癢。水萍稟寒水之氣,外行膚表,故暴熱身癢可治也。下水氣者,太陽之氣外達皮毛,則膀胱之水氣自下也。勝酒者,酒性辛溫而慓悍,先行皮膚。水萍辛寒而解熱,亦先行皮膚,故能勝酒。長須發者,太陽為諸陽主氣,而熏膚澤毛,須發長也。得寒水之精氣,故止消渴。
《本草求真》:浮萍專入肝、脾。浮于水上,體輕氣浮,辛寒。古人謂其發汗勝于麻黃,下水捷于通草,一語括盡浮萍治功。故凡風濕內淫,癱瘓不舉,在外而見肌膚搔癢,一身暴熱;在內而見水腫不消,小便不利。用此疏肌通竅,俾風從外散,濕從下行,而癱與瘓其悉除矣。至《本經》載長須發者,以毛竅利而血脈榮也;風去血榮。止消渴者,以經氣和而津液復也;熱去津生。勝酒者,以陽明通達而能去酒毒也。總皆因其體浮故能散風,因其氣寒故能勝熱,因其產于水上故能以水利水耳。用浮萍其背紫色為末,蜜丸彈子大,空心酒服,然必大實大熱,方可用此。若表虛自汗者,其切禁焉。燒煙辟蚊亦佳。但氣虛切勿近此。繡見有一婦人用此辟蚊,其兒僅兩周耳,因此即斃。
《得配本草》:辛,寒。入手太陰經。發汗,祛風,利水治一切風熱腫毒,風淫麻痹,無名風疾,及腳氣撲傷。
佐犀角、鉤藤,治夾驚傷寒;佐四物、黃芩,治身體虛癢。入鯉魚腹內,麻油、酒煮,治楊梅瘡初發。研爛,入冰片少許,貼眼上,治胬肉攀睛。
血虛膚燥,服之血涸則死。氣虛風痛,服之汗不止。二者禁用。
《本草經解》:氣味辛寒無毒,主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長須發,止消渴。
《神農本草經讀》:水萍生于水中,而能出水上,且其味入水不濡,是其性能敵水也。
故凡水濕之病,皆可治也。其根不著土而上浮水面,故又能主皮毛之疾。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味辛,寒。主暴熱,得水之氣,故能除熱。身癢,濕熱在皮膚。下水氣,萍入水不濡,故能滌水。勝酒,水氣勝則酒氣散矣。長須發,益皮毛之血氣。主消渴。得水氣之助。久服輕身。亦如萍之輕也。
水萍生于水中,而能出水上,且其葉入水不濡,是其性能敵水者也故凡水濕之病,皆能治之,其根不著土,而上浮水面,故又能益皮毛之疾。
《本經疏證》:時至季春,天氣晴暖,楊花始飄,萍非必生于楊花,然適生楊花后暖氣正盛,晴爽方多,陽欲畢達,以隔水而未諧,水欲漲溢,以值旱而未得(夏小正三月時則有小旱四月越有大旱),乃不生于流水而生于止水者,以流水順化,止水軋化,軋化正以其隔陽氣也。隔陽氣何以生萍,則以值旱而水不得漲溢也。故其為狀,外貼水面,內含血絡,乘夫陽而發于陰,引水氣而交于火,轉不相續為聯絡,致兩相拒為成和,故能于人身凡水不化于陽,而外不得澤肌腠,上不得潤咽嗌,下不得通調膀胱,為暴熱身癢水氣消渴者,使陰際陽而化,火交水而和,上奉下通,外彌偏體,且不特淪浹無間,即須發亦藉此以郁蔥逢勃矣。獨謂其勝酒,酒氣悍以清,能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且更勝之,速何如也。夫勝酒兩言,列于暴熱身癢下水氣長須發止消渴之間,可見其行于外行于下,能不讓酒之速。特酒以氣為用,則熱與水雖去而氣亦傷,故凡酒后溺多汗多者,口必渴,萍則以質為用,熱與水去而陰液反裕,并能止消渴,亦可知萍之貼水而平,能使水氣生動,而不使水氣消耗,觀于暴萍者必下承以水始得干,萍干而水不耗,不可識其性耶?
《本草分經》:辛、寒,入肺。發汗祛風,行水消腫。其發汗勝于麻黃,不可輕用。
《本草思辨錄》:水萍浮于水面,而味辛氣寒,能發皮膚中濕熱之邪汗,故《本經》主暴熱身癢。《傷寒論》云: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其身癢為有風寒之邪,宜以麻桂取微汗。此則濕熱不汗出而癢,故水萍主之。水萍亦汗藥也,而與麻桂有霄壤之殊。丹溪謂發汗勝于麻黃,不加分別。后遂有視水萍為峻劑而不敢用者矣。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