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牛蒡子《青陽客!
【名稱】
牛蒡子
【英文】
i
【拉丁文】
Fructus Arctii
【異名】
惡實《別錄》,鼠粘子《本草圖經》,黍粘子《珍珠囊》,大力子《衛生易簡方》,毛然然子、黑風子《青海藥材》,毛錐子(貴州),粘蒼子(遼寧),大牛子(山西),牛子(陜西、山東),土大桐子、萬把鉤、鼠尖子(江蘇)。原植物牛蒡又名:鼠粘草(《別錄》)、夜叉頭(《救荒本草》)、蒡翁菜、便牽牛(《綱目》)、餓死囊中草(《醫林纂要》)、象耳朵、老母豬耳朵、疙瘩菜、老鼠愁、鼠見愁。
【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寒。歸肺,胃經。
【功效】
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
【藥用】
為菊科植物牛蒡 Arctium lappa L. 的成熟果實。
【應用】
用于風熱表證,咳嗽,咽喉腫痛。牛蒡子味辛主散,苦寒泄熱,從而散邪宣肺,解毒利咽。治外感風熱,發熱咳嗽,咯痰不爽,常與金銀花、連翹、薄荷、桔梗等同用,益增其疏散風熱之效,如《溫病條辨》銀翹散。治內有積熱,復受風邪,咽喉腫痛,痰涎壅盛,胸膈不利,常與薄荷、桔梗、連翹、玄參、甘草等同用,以疏散風邪,解毒散結,清咽利膈,如《外科理例》清咽利膈散。若嗜酒之人,酒毒上壅,咽喉腫痛,常與葛根、黃連、桔梗、甘草等同用,以解酒毒,利咽喉,如《醫宗金鑒》鼠粘子解毒湯。若咽喉燥癢,甚至燥裂疼痛,常與生地、玄參、射干、甘草等同用,以清熱利咽,養陰潤燥。如《醫宗金鑒》廣筆鼠粘湯。
用于麻疹透發不暢。牛蒡子之性疏散,能透泄邪毒,以利麻疹透發,常與檉柳、竹葉、葛根等同用,以散邪清熱而透疹。如《醫學廣筆記》竹葉柳蒡湯。若風疹瘙癢者、可與浮萍、薄荷等同用,有疏風止癢之效。
用于瘡瘍腫毒。牛蒡子辛能散結,苦寒泄熱,能散壅結之熱毒,為瘡瘍所常用。治乳癰結腫疼痛,膿未成者,常與連翹、天花粉、角針等,以增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如《外科正宗》牛蒡子湯。治大頭瘟、痄腮等風熱疫毒之證,常與黃連、黃芩、升麻、柴胡等同用,共奏散風熱,解毒消腫之效。如《東垣試效方》普濟消毒飲子。
此外,牛蒡子富含油脂,能滑潤腸道,故對上述諸證兼便秘者,用之尤宜。
【注意】
脾虛便溏者禁服。
【用法用量】
5.00 - 10.00 g
【形態】
二年生草木,高1~2m。根粗壯,肉質,圓錐形。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帶紫褐色,有縱條棱。基生葉大形,叢生,有長柄;莖生葉互生;葉片長卵形或廣卵形,長20~50cm,寬15~40cm,先端鈍,具刺尖,基部常為心形,全緣或具不整齊波狀微齒,上面綠色或暗綠色。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絨毛。頭狀花序族生于莖頂或排列成傘房狀,直徑2~4cm,花序梗長3~7cm,表面有淺溝,密被細毛;總苞球形,苞片多數,覆瓦狀排列,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鉤曲;花小,紅紫色,均為管狀花,兩性,花冠先端5淺裂,聚藥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花藥黃色,子房下位,1室,先端圓盤狀,著生短剛毛狀冠毛;花柱細長,柱頭2裂。瘦果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灰褐色,具縱棱,冠毛短刺狀,淡黃棕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常栽培。野生者,多生于山野路旁、溝邊、荒地、山坡向陽地、林邊和村鎮附近。
【產地】
主產于東北、浙江、河北、山東、江西、廣西等地。以東北產量大,稱作“關力子”,銷全國,并出口;浙江桐鄉產者質佳,稱作“杜大力”,主銷江蘇、浙江。
【品種考證】
出自《本草圖經》(中藥大辭典)、《名醫別錄》(中華藥海)。《綱目》:“惡實,其實狀惡而多刺鉤,故名。其根葉皆可食,人呼為牛菜。術人隱之,呼為大力也。”“牛蒡,古人種子,以肥壤栽之,翦苗溝淘為蔬,取根煮曝為脯,云甚益人,今人亦罕食之。三月生苗起莖,高者三、四尺,四月開花成叢,淡紫色,結實如楓梂而小,萼上細刺百十攢簇之,一梂有子數十顆。其根大者如臂,長者近尺,其色灰黲。七月采子,十月采根。”
【商品規格】
杜大力:產于浙江嘉興、烏鎮等地者。子粒飽滿,呈青灰色,品質最優,為地道藥材。
關大力:又名北大力。產于東北遼寧等地者,品質亦優。
川大力:主產于四川者。
漢大力:主產于湖北者。因集散于漢口而得名。
牛蒡子:或稱牛子、大力子。為各種牛蒡子的統稱。以粒大飽滿、色灰褐、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分】
果實含牛蒡甙(Arctiin),收獲率15.0~21.5%;其甙元為 l-牛蒡酚(l-Arctigenin )。其另一成分異牛蒡酚(Isoarctigenin),以2% KOH處理,則生牛蒡酚。果實尚含脂肪油25~ 30%,其碘價為138.83,在空氣中,約經1月而固化。脂肪酸中主要為花生酸(Arachidic acid);此外,尚有少量硬脂酸和棕櫚酸,不飽和脂肪酸有亞油酸。又含硫胺素440微克%。牛蒡全植物都含抗菌成分,可參考“牛蒡莖葉”條。果實含牛蒡甙(arctiin)及脂肪油約 25%~30%,油中主為棕櫚酸、硬脂酸等的甘油酯;另含甾醇、維生素B1等。從種子分得拉帕酚A、B、C、D、E(lappaol A,B,C,D,E),為3分子對羥基苯丙烯的聚合物。 本品以粒大、飽滿、色青白、有明顯花紋者為佳。
【藥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 牛蒡子水浸液(1:2)在試管內對繭色毛癬茵、同心性毛癬茵、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羊毛樣小芽胞癬茵、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星形奴卡菌、鐵銹色小芽胞癬菌等9種致病性真菌有抑菌作用。有資料表明牛蒡子提取物具抗愛滋病病毒(HIv)活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