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別錄》:"沙參生河內川谷及冤句、般陽續山。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2.《本草經集注》:"今出近道,叢生,葉似枸杞,根白實者佳。此沙參井人參是為五參,其形不盡相類,而主療頗同,故皆有多名,又有紫參,正名牡蒙,在中品。" 3.《蜀本草》:《圖經》云:花白色,根若葵根。" 4.《本草圖經》:"今出淄、齊。潞、隨州,而江、淮、荊、湖州郡或有之。苗長一、二尺以來,叢生崖壁間,葉似枸杞而有叉牙,七月開紫花,根知葵根,著許大,赤黃色,中正白實者佳。二月、八月來根,暴十。有上生者葉有細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粘膠,此為小異。" 5.《救荒本草》:"沙參,令輝縣太行山邊亦有之。又有杏葉沙參及細葉沙參,氣味與此相類,但《圖經》內不曾載此二種葉苗形容,未敢收入本條。今皆另條開載。救饑:掘根浸洗極凈,換水煮上苦味,再以水煮飯熟,食之。" 6.《本草備要》:"似人參而體輕松,向實者良。生沙地者長大,生黃土者瘦小(北地真者難得。沙參分南北兩種:北者良;南者功用相同而力稍遜。)" 7.《本草從新》:"南沙參,色稍黃,形稍瘦小而短,近有. 種味帶辣者,不可用。" 8.《本經逢原》:"沙參有南北二種,北者質堅性寒,南者體虛力微。" 9.《植物名實圖考》:"沙參,《本經》上品。處處皆有,以北產及太行山為上,其類亦有數種,洋《救荒本草》。花與薺苨相同,惟葉小而很有心為別。" 【圖片】 四葉沙參 ![]() 沙參 【表格】 沙參《中藥歌決》 【歌決】 沙參甘寒歸肺胃,鎮咳祛痰補陰虧; 脾虛胃弱肺熱咳,五臟蘊熱服即退。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