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枸杞子《中藥全書》 【名稱】 枸杞子 【拼音】 Gouqizi 【英文】 Barbary Wolfberry Fruit 【日文】 クユシ 【拉丁文】 Fructus Lycii 【異名】 枸杞紅實《寶慶本草折衷》,甜菜子《救荒本草》,西枸杞《本草綱目》,紅青椒、枸蹄子《河南中藥手冊》,枸杞果《河北藥材》,地骨子、枸茄茄《山西中藥志》,狗奶子《江蘇植物志》,紅耳墜、血枸子《中藥材手冊》,枸地芽子《四川中藥志》,桐杞 豆、血杞子《藥材學》,津枸杞(天津)。 【性味歸經(jīng)】 甘,平。歸肝、腎經(jīng)。 【功效】 補肝腎,明目。 【藥用】 本品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干燥成熟果實。 【應用】 用于肝腎不是,腰酸遺精,及頭暈目眩,視力減退,內障目昏,消渴等。有補肝腎,益精血,明目,止渴之效。治腎虛遺精,常配熟地黃、沙苑子、菟絲子等;治肝腎陰虛,視力模糊,常配菊花、地黃等,如杞菊地黃丸;治消渴,可配生地、麥冬、天花粉等同用。 【貯藏】 置于冷藏庫內,少量時應整理后用紙包封固,貯于石灰缸內。防霉,防蛀,防變色。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形態(tài)】 粗壯灌木,有時成小喬木狀,有棘刺。單葉互生或數(shù)片叢生于短枝上,長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矩圓形,基部楔形并下延成柄,全緣。花腋生,常1~數(shù)朵簇生于短枝上;花萼杯狀;花冠漏斗狀,粉紅色或紫紅色;雄蕊5,花絲基部密生絨毛。漿果寬橢圓形,長1~2cm, 直徑5~10mm,橘紅色或紅色,萼宿存。種子多數(shù),扁平腎形。花期5~10月,果期6~11月。分布于寧夏、甘肅、陜西、青海、新疆、內蒙古、山西、河北等地。生于山坡、田野向陽干燥處,寧夏有大量栽培,天津、浙江有引 種 【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寧夏;內蒙古、新疆、甘肅也有少量生產(chǎn)。銷全國,并有出口。 【栽培】 寧夏枸杞適應性強,耐寒耐堿,怕澇,對土壤要求不嚴。用種子繁殖,播前將果實在水中泡軟,撈出種子,晾干,于3~4月開淺溝條播,行距33cm,每畝用果量1Kg,種子發(fā)芽率約60%,播后約10天出苗,苗高10cm時間苗,至次年早春移栽,株行距1.3m×1.7 m,每 穴2株,播后第二、三年開始結果。也可于春季選一年生新枝,剪成15~20cm長的插條,扦插,或于春、秋季分株繁殖等。越冬前如天氣 干旱,應及時澆水,每年植株返青和收果后結合松土除草,進行追肥,春季萌芽前還應剪去徒長校及枯枝,花期和果期應保持土壤水分 充足,冬季還用石灰乳漿刷自主干,防蟲。病害有炭疽病(黑果病)、灰斑病。可用50%可濕性退菌特1000倍液或1:l:120波爾多液、 飾%可濕性代森鋅500倍液等交替噴霧;根腐病,發(fā)現(xiàn)病株立即拔除燒毀,并用石灰消毒。蟲害有癭螨、負泥蟲、蠐螬、地老虎等,可分 別使用40%樂果乳劑1000倍液或90%敵百蟲800倍液噴殺。 【品種考證】 枸杞入藥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其后《名醫(yī)別錄》、《本草圖經(jīng)》亦有記載,從所載產(chǎn)地及形態(tài)來看,與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1.一致。《夢溪筆談》載:“枸杞,陜西極邊者,高丈余,大可柱。葉長數(shù)寸,無刺,根皮如厚樸,甘美異于他處 者。”《千金翼方》亦載:“甘州者為真,葉厚大者是。”《本草綱目》云:“古者枸杞、地骨皮取常山者為上,其他五陵阪岸者可 用,后世惟取陜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為絕品。今陜西之蘭州、靈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樹,其葉厚、根粗;河西及甘肅者,其子 圓如櫻桃,暴干緊小,少核,干亦紅潤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異于他處者。”由上記述形態(tài)特征與茄科植物寧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完全一致。 【商品規(guī)格】 商晶有西枸杞、津枸杞(血枸杞)、土枸杞等,西枸杞分1~5等、津枸杞分1~3等。以粒大、色紅、肉厚、籽少、質柔潤、味甜者為佳,習慣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甘肅及青海等地栽培者品質最佳;河北天津地區(qū)產(chǎn)品次之;河南野生之土枸杞質量最次。 規(guī)格等級標準:西杞果 一等:呈橢圓形或長卵形。果皮鮮紅,紫紅或紅色、糖質多。質柔軟滋諷。味甜。每50克370粒以內。二等:果皮鮮紅或紫紅 色。每50克580粒以內占其它同一等。三等:果皮紅褐或淡紅色,糖質較少。每50克900粒以內。其它同一等。四等:每50克1100粒以內。油果不超過15%。其它同三等。五等:色澤深淺不一,每50克1100粒以外,破子,油果不超過30%。其它同四等。血杞果 一等:呈類紡錘形,略扁。果皮鮮紅或深紅色。果肉柔軟。味甜微酸。每50克600粒以內。無油果、黑果。二等:每50克800粒 以內,油果不超過10%。無黑果,其它同一等。三等:果皮紫紅色或淡紅色,深淺不一,每50克800粒以外,包括油果。無黑果。其它同 二等。出口商品分:特級(貢果面)、甲級(貢果王)、乙級(貢果)、丙級(超王杞)等四個規(guī)格。 【顯微特征】 果皮橫切面:外果皮1列細胞,切向壁增厚,非木化或微木化,外被角質層,外緣呈細齒狀。中果皮為10余列細胞,含眾多橙紅色色素顆粒。維管束雙韌型,多數(shù),環(huán)列,導管少而小。內果皮細胞1列。在果實的橫隔及中軸胎座的薄壁細胞中散有維管束。枸杞子粉末: 1.種皮石細胞成片,表面觀呈不規(guī)則多角形或長多角形,垂周壁波狀彎曲;斷面觀類方形,側壁及內壁增厚,外壁粘液化。 2.外果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細波狀彎曲或平直,外平周壁表面有較細密平行的角質條紋。 3.中果皮薄壁細胞胞腔內含橙紅色或紅棕色色素粒。 【化學成分】 果實含枸杞多糖,又含甜菜堿(betaine)、阿托品、天仙子胺;另含玉蜀黍黃素(zeaxanthin)、酸漿紅素(physalein)、隱黃質(cryptoxanthin)、東莨菪素 (scopoletin)、胡蘿卜素、核黃素、煙酸、維生素B1、 B2及C。種子含氨基酸:天冬氨酸、脯氨酸、丙氨酸、亮 氨酸等。 【理化鑒別】 薄層層析: 樣品液:取剪碎的枸杞子1g,加氯仿5ml,冷浸24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1ml,作供試液。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