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天冬 【拼音】 Tiandong 【概述】 為百合科植物天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Merr.的塊根。主產于貴州、四川、廣西等地。秋冬二季采挖,洗凈,除去莖基和須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熱除去外皮,洗凈,干燥,切片或段,生用。 【性味歸經】 甘、苦,寒。歸肺、腎、胃經。 【功效】 養陰潤燥,清肺生津。 【應用】 1.肺陰虛證。本品甘潤苦寒之性較強,其養肺陰,清肺熱的作用強于麥冬、玉竹等同類藥物。適用于陰虛肺燥有熱之干咳痰少、咳血、咽痛音啞等癥。對咳嗽咯痰不利者,兼能止咳祛痰。治肺陰不足,燥熱內盛之證,常與麥冬、沙參、川貝母等藥同用。 2.腎陰虛證。本品能滋腎陰,兼能降虛火,適宜于腎陰虧虛之眩暈、耳鳴、腰膝酸痛及陰虛火旺之骨蒸潮熱,內熱消渴等證。腎陰虧虛,眩暈耳鳴,腰膝酸痛者,常與熟地、枸杞子、牛膝等滋腎益精、強筋健骨之品同用。陰虛火旺,骨蒸潮熱者,宜與滋陰降火之生地黃、麥冬、知母、黃柏等品同用。治腎陰久虧,內熱消渴證,可與生地黃、山藥、女貞子等滋陰補腎之品同用。肺腎陰虛之咳嗽咯血,可與生地、玄參、川貝母等滋陰清肺、涼血止咳藥同用。 3.熱病傷津之食欲不振、口渴及腸燥便秘等證。本品還有一定益胃生津作用,兼能清胃熱,可用于熱傷胃津之證。氣陰兩傷,食欲不振,口渴者,宜與生地黃、人參等養陰生津益氣之品配伍。津虧腸燥便秘者,宜與生地、當歸、生首烏等養陰生津,潤腸通便之品同用。 【注意】 本品甘寒滋膩之性較強,脾虛泄瀉、痰濕內盛者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天門冬素(天冬酰胺)、粘液質、β-谷甾醇及5-甲氧基甲基糖醛、甾體皂苷、多種氨基酸、新酮糖、寡糖及多糖等成分。 2.藥理作用:天冬酰胺有一定平喘鎮咳祛痰作用;可使外周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心收縮力增強、心率減慢和尿量增加;煎劑體外試驗對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天冬具有升高外周白細胞,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能力及體液免疫功能的作用;煎劑或醇提取液可促進抗體生成,延長抗體生存時間;對實驗動物有非常顯著的抗細胞突變作用,可升高腫瘤細胞cAMP水平,抑制腫瘤細胞增殖。 3.臨床研究: 據報道,以天冬剝去外皮,每日63g,隔水蒸0.5~1小時,于早、中、晚3次分服;或制成片劑、糖漿劑等。治療乳腺小葉增生及乳腺癌,前者42例,臨床治愈16例,顯效8例,有效11例;后者可見局部腫塊及轉移淋巴結有一定縮。ńK中醫,1976,4:33)。用天冬15~30g,水煎服,每日1次,紅糖為引,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有一定療效(赤腳醫生雜志,1975,12:594)。本品還有用于治療百日咳、心律失常、病毒性肝炎、腫瘤等疾病的報道。 【參考文獻】 1.《藥性論》:“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除熱,通腎氣,療肺痿生癰吐膿……止消渴,去熱中風,宜久服”。 2.《本草匯言》:“潤燥滋陰,降火清肺之藥也。統理肺腎火燥為病,如肺熱葉焦,發為痿癰,吐血咳嗽,煩渴傳為腎消,骨蒸熱勞諸證,在所必需者也”。 【圖片】 天冬 ![]() 天門冬 ![]() 天門冬《本草綱目》 ![]() 藥材天冬 ![]() 藥材天冬橫切面 ![]() 【表格】 天冬《中藥歌決》 【歌決】 天冬甘寒歸肺腎,清熱潤燥滋補陰; 肺癰咳嗽吐血膿,風熱干渴胸煩悶。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