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北沙參《青陽客棧》 【名稱】 北沙參 【英文】 coastal Glehnia Root 【拉丁文】 Radix Glehniae 【異名】 真北沙參(《衛生易簡方》),海沙參、銀條參、萊陽參(《江蘇植物藥材志》),遼沙參(《中藥志》),野香菜根(《中藥材手冊》)。原植物北沙參又名:珊瑚菜(《江淮雜記》),濱防風。 【性味歸經】 味甘,性涼。歸肺、胃經。 【功效】 養陰清肺,益胃生津。 【藥用】 為傘形科植物北沙參 Glehnia littoralis F. Schmidt ex Miq. 的根。 【應用】 用于陰虛燥咳,津傷口干。北沙參甘寒質潤,善于養肺陰,潤肺燥,生津液,為治肺胃陰虛證之常用藥。如治陰虛肺燥,干咳少痰,可單味應用,或與潤肺化痰之麥冬、川貝母等藥同用。如系肺癆嗽血,伴骨蒸潮熱者,應與干生地、知母、鱉甲、地骨皮等清熱養陰退蒸藥配用。用治熱病后期,津傷口渴,舌質紅絳,可配鮮生地、鮮石斛同用,以清熱生津;胃陰不足,脘部灼痛,嘈雜似饑者,常配麥冬、干石斛、白芍、甘草等,以養胃生津,緩急止痛。此外,北沙參尚有清潤肺氣而澤皮膚之功,古本草有治“身癢”記載。現代臨床以本品配麥冬、玉竹等煎服,治療冬令性皮炎,皮膚干燥身癢,有一定效果。 1《得宜本草》:“得麥冬清肺熱,得糯米補脾陰。” 2《得配本草》:“配生地,涼血熱;合玄參,止干嗽。” 【注意】 風寒作嗽及肺胃虛寒者禁服;痰熱咳嗽,脈實苔膩者慎服。 【用法用量】 5.00 - 10.00 g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5~20cm。全株被白色柔毛。主根細長,圓柱形,長達30cm,粗0.5~1.5cm,很少分枝。莖露于地上部分較短,地下部分伸長。基生葉質厚,有長柄;葉柄長5~15cm.基部寬鞘狀,邊緣膜質;葉片輪廓呈圓卵形至三角狀卵形,三出式分裂或三出式二回羽狀分裂,末回裂片倒卵形至卵圓形,長1~6cm,寬1~4cm,頂端圓至漸尖,基部楔形至截形,邊緣有缺刻狀鋸齒,齒緣白色軟骨質;葉柄和葉脈有細微硬毛;莖生葉形狀與基生葉相似,葉柄基部漸膨大成鞘狀。復傘形花序頂生,密被灰褐色長柔毛,徑3~6cm,花序梗長2~6cm;傘輻8~16,不等長,長1~3cm;無總苞片;小總苞片數片,線狀披針形,邊緣及背部密被柔毛;小傘形花序有花15~20;萼齒5,窄三角狀披針形,疏生粗毛;花瓣白色;花柱基短圓錐狀。雙懸果圓球形或橢圓形,長6~13mm,寬6~10mm,密被棕色長柔毛及絨毛,果棱有木栓質翅,分生果橫剖面扁橢圓形,有5個棱角,合生面平坦,油管較多,連成一圈,胚乳腹面略凹陷。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于海岸沙地、沙灘,或栽培于肥沃疏松的砂質壤土。分布于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等地。 【產地】 主產于山東、江蘇、河北、遼寧。山東萊陽胡城村產品質最佳,以河北秦皇島及遼寧大連產量大,品質亦佳。銷全國,并出口。 【品種考證】 沙參,古無南北之分,明以前所用均為桔梗科沙參屬(Ademophora)植物的根,即今之南沙參。至《衛生易簡方》始見“真北沙參”之名。蔣儀《藥鏡》首以“北沙參”立條,但均未涉及生態及藥材形狀描述。《藥品化義》沙參條后注曰:“北地沙土所產,故名沙參,皮淡黃、肉白、中條者佳;南產色蒼體瓠純苦”。這也許是區分南、北沙參的最早記述。但其言北地所產者是否傘形科北沙參,實難確定。之后《本經逢原》直謂沙參“有南北二種。”曰:“北者質堅性寒,南者體虛力微。”對兩種沙參生藥質地的簡要概述與今之南、北沙參相近。 【商品規格】 據調查,山東省萊陽栽培北沙參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可見作為商品北沙參使用歷史尚不太久遠。1928年由鄭肖儼著,曹炳章增訂的《增訂偽藥條辨》對北沙參的產地、商品質量做了十分詳細地敘述。鄭氏曰:“南沙參皮極粗,條大味辣。性味與北產相反。按北沙參色白條小而結實,氣味苦中帶甘”。曹炳章述:“按北沙參,山東日照縣、故墩縣、萊陽縣、海南各縣(今海陽縣)具出,海南出者,條細質堅,皮光潔,色白、潤澤;為最佳。萊陽出者質略松,皮略糙,白黃色,亦佳。日照、故墩出者,條 粗質松。皮糙黃色者次。關東出者,粗松質硬,皮糙,杏黃色,更次。其他臺灣、福建、湖廣出者粗大松糙,為最次。”以上敘述與現在情況大致相同。唯現在萊陽產北沙參無論在產量和質量上都占全國首位。山東產北沙參每年純銷量約占全國銷量1/3。過去,由于北沙參產量少,曾出現脫銷的情況。近幾年隨著生產的發展和農業各項政策的落實,北沙參的供銷也逐步趨于平衡,價格也較平穩。山東產北沙參除內銷外,每年供應出口日本和東南亞和香港地區約50~70噸。另外,河北省秦皇島、遼寧旅大市產量亦大,除供應國內外,也有出口。江蘇省連云港也有商品供應。 【化學成分】 根的全草含生物堿、豐富的淀粉。根并含有三萜酸、豆巢醇、B-谷甾醇、生物堿和淀粉。果實含珊瑚菜素(Phellopterin)。C17H16O5為5-甲氧基歐芹屬素乙,脂肪油含巖芹酸(petroselidinec)、棕櫚酸、大量亞油酸和微量巖芹二酸(petroselidinec acid) 所組成。根和根莖含香豆素類化合物補骨脂素(psoralen)香柑內酯(bergapten)花椒毒素(xanthotoxin)、異歐前胡素(isoimperatorin)、歐前胡素(imperatorin)、8-牻牛兒基氧化補骨脂素(8-geranyloxypxoralen)、蛇床夫內酯(cnidilin)、花椒毒醇(xanthotoxol)、別歐前胡素(alloimperatorin)、8-(1,1-二甲烯丙基)-5-羥基補骨脂素[8-(1,1- dimethylallyl)-5-hydroxypsoralen]、異紫花肖胡內酯(marmesin)、東莨菪素(scopoletin)、7-O-(3,3-二甲烯丙基)-東莨菪素[7-O-(3,3-dimethylallyl)- scopoletin]和歐芹酚-7-O-β-龍膽二糖甙(osthenol-7-O-β-gentiobioside)。另據報道含揮發油、氨基酸及多糖。 【采收加工】 春參(二年生參)在第3年7月收,秋參(一年生參)在第2年9月收,以秋參為好,刨出根,去須根,洗凈,用開水燙后,剝去外皮,曬干或烘干。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