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老年癡呆、中風引起的腦損傷等神經性疾病正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人們對這類疑難疾病難道真的束手無策了嗎?不。本報記者近日在澳大利亞昆士蘭腦研究所發現,戰勝這些疾病的曙光就在前頭。 走進坐落在昆士蘭大學校園內的昆士蘭腦研究所,記者對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昆士蘭大學分子神經科學創始人、昆士蘭腦研究所主任培利·巴勒教授說:“對于腦科學,我一竅不通,今天要來向您學點東西。” 巴勒教授笑著說:“人類的大腦由千億個神經細胞(也稱神經元)組成。大腦是如何工作的,即學習和記憶的機制是怎樣的、神經細胞之間有怎樣的信息溝通、哪些分子和基因參與了這一過程,是神經生物學研究的重要目標之一。”在10—15年以前,人類對此并沒有太多認識,認為人類大腦新神經細胞的產生只在胚胎發育期,出生后就不再產生新神經細胞,且神經細胞數量隨著年齡增長不斷減少。 科學發展在于不斷地探索。巴勒教授領導的研究組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于1992年在成人大腦海馬區發現了具有發育新神經細胞能力的神經干細胞群。在反復試驗過程中,于2001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分離出這些內源性神經干細胞,識別了它們的特性,并且發現在一定的實驗室和病理條件下激活這些神經干細胞的機制。這一發現證明,人類大腦中的神經干細胞實際上始終存在,只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神經干細胞的活力逐步下降,發育新神經細胞的數量逐步減少,甚至停止。巴勒教授的發現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推翻了長期堅持的神經細胞發育終止于生命早期的理論。著名科學雜志——英國《自然》雜志同年將這項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腦神經科學界引起強烈震動。 在腦科學領域,昆士蘭腦研究所與中國有良好的合作。巴勒教授透露,他的研究所目前與中國正開展兩項重大合作,一是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于2010年在北京和布里斯班分別建立了“中澳神經科學與認知聯合實驗室”;二是與上海第二軍醫大學于2010年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將在神經遺傳學方面進行合作,研究精神分裂癥、運動神經元疾病、癲癇等神經性疾病的成因。 關于神經干細胞研究結果何時能用于臨床,巴勒教授報告了一個好消息,據目前的研究進度,“可以樂觀地說,動物試驗可望在1—2年內取得理想成果。人類臨床實驗和實際臨床應用的時間距我們越來越近”。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