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效低毒的廣譜藥物有望由此問世 英國《自然·微生物學》雜志9日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一類用于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可通過刺激宿主細胞形成抗病毒狀態,從而降低小鼠對皰疹、流感和寨卡病毒的易感性。這一發現揭示了一種激活抗病毒防御的新方式。 抗生素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作用,會干擾其他細胞的發育功能。目前,抗生素被廣泛用于治療人類細菌感染,但它們對于人體的直接影響仍鮮為人知。而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由于具有潛在毒性,因此在醫院里主要用于治療危及生命的細菌感染,也用作眼耳口感染的外用藥。 此次,美國耶魯大學研究人員巖崎明子及同事報告稱,在鼻子等部位發生病毒感染前,外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可以提高宿主對單純性皰疹、甲型流感和寨卡病毒的抗性。這種抗生素直接作用于小鼠細胞,不依賴于它們的微生物組。 研究團隊發現,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可以導致樹突細胞——免疫系統的“哨兵”分泌信號傳導蛋白,從而在肺黏膜內誘導產生對病毒的抗性。現已表明,只有在感染病毒之前使用抗生素才會產生這種效果。此外,該效果是短時的,包含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藥膏或能附帶一些針對病毒的防護,但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治療病毒感染并不能提供任何保證。 盡管如此,這項研究仍然表明了抗生素如何能夠直接影響患者身體,并且揭示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激活抗病毒防御的新方式。以上發現還將有助于開發效力更強、毒性更低的新型藥物——模擬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效果,用作廣譜抗病毒藥物。 總編輯圈點 細菌有自己的代謝系統,而病毒的代謝基本上通過宿主細胞完成。一般來說,抗生素可以剿滅細菌,但無法殺死病毒。不過,這篇研究顯示,抗生素能激活宿主細胞的抗病毒防御機制,提醒細胞啟動一級戰備,也就是說,它“加量不加價”,還附贈了某種程度上抗病毒的附加效果。當然,這種效果很短暫,還得在感染病毒前才能起效。不過,科學家已經開始利用這一機制來研發廣譜抗病毒藥物了。每一個“不同尋常”的背后,可能還真藏著一個偉大發現的種子。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