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的同時也會影響人體菌群 英國《自然》雜志近日在線發表一項大規模篩查研究顯示,約四分之一的常用非抗菌藥物對人類來說或是“雙刃劍”,在治療的同時影響了人體內細菌的正常生長。 藥物可能既產生有益效果,也產生有害效果。近年來的研究認為,特定藥物,包括抗糖尿病藥物、非甾體類抗炎藥(又稱非類固醇抗炎藥)和非典型精神安定劑,會改變人體腸道菌群的構成——盡管這些藥物原本旨在作用于人體細胞而非細菌。腸道細菌對人體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量非抗生素藥物對它們的影響程度仍不為人知。 此次,在位于德國海德堡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內,研究人員使用細菌細胞培養物,針對具有代表性的40種常見人體腸道菌株,篩查了逾1100種上市藥物,包括抗菌藥、抗病毒藥、作用于人體細胞的藥物以及獸藥。他們發現,27%的被測藥物以及24%的作用于人體細胞的藥物(當中包含每一種治療類別),至少會抑制一種腸道細菌的生長。 此外,通過考察過去的研究,科學家發現針對人體的藥物具有類似抗生素的副作用。這些發現或有助于優化藥物治療,減少副作用,并有可能把針對人體的藥物作為新型抗菌藥物或微生物組調節劑使用。 而在最新《自然·微生物學》雜志在線發表的另一篇相關論文中,歐洲科學家團隊展示了關于腸道細菌代謝特性的研究結果。他們通過19種不同生長培養基,培養了96株腸道細菌。在近緣種之間,發現了多樣化的生長模式,有些物種受到普通腸道代謝物的抑制,而有些在特定成分培養基中生長良好。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有悖于以往的認知:細菌具有復雜的代謝要求。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