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中胎兒在不同孕期的生長是否達標,是廣大準媽媽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張軍教授與國際同行協作,提出一套評估胎兒生長新標準。今天出版的醫學界權威刊物 《柳葉刀》刊登了這一研究成果,評述為“極具廣泛的應用價值”。 胎兒生長遲緩被認為是新生兒死亡和殘疾風險增加的危險因素,且與孩子出生后發生行為障礙、肥胖、心臟疾病、高血壓等相關。但目前測量胎兒生長的工具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最常用的超聲檢查以特定計算公式分析數據,判斷胎兒是否正常,但這種公式只適用于歐美白種人胎兒。此外還有考慮產婦和胎兒特點的個性化參考標準,但可操作性不強,臨床難以推廣。 新華醫院環境與兒童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執行主任張軍與國際同行們合作,通過對全球25萬例孕婦和新生兒數據的綜合分析,建立了一種適用于多種族人群的胎兒生長標準模型。簡言之,就是對普通超聲檢查數據予以不同的種族系數“修正”,所得結果與該種族胎兒的正常值比較,從而判斷“過小”或“過大”,及時采取干預措施。研究成果對照2004年至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調查數據,充分證明了科學性。由于操作簡便,新標準對醫療資源缺乏的國家和地區提高圍產醫療質量更具積極意義。 (責任編輯:Doctor001) |